随着国内市场增长的逐步放缓,产能与消费之间的差距逐步加大,众多陶瓷企业都已意识到“走出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许多企业也已经进行了诸多的尝试和探索拓展。当下摆在大部分有意“走出去”的陶瓷企业面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的问题,也不是“要去哪”的问题,而是“要怎样”的问题。在目前国内企业的海外拓展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通过以下三种模式进行的:
透过国内出口代理商。这种方式主要于中小规模企业中较多,主要由国内出口代理商主导,拓展并拿到海外订单后,向国内厂商进行采购,尽管这种模式对于生产企业来讲,拓展成本较低,操作亦比较灵活,但往往订单总值较低,订单连续性较差,而最重要的,海外客户资源无法获得,仍掌握在出口代理商的环节,对于企业来讲,只能获得当下有限的收益,而无法积累长期发展的客户资源。
自建海外拓展业务部门。通过这种自助式的主动寻找并联系海外客户的方式,可以解决上一种模式中,海外客户资源不能积累的问题,企业不仅可以获得海外客户的订单,并能够通过不断地深入合作,不断增加每个客户的订单量和订单值,获取长期的业务收入。但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拓展成本较高,拓展速度较慢,且拓展规模有限,毕竟单独靠企业自身进行的海外业务拓展,力量相较是很微弱的。
参加海外举办的专业类展会。这种方式是目前对于要走出去的企业来说,效果最为直接,长期受益也最好的方式——由于展会现场的实物展示效果最直接,面对面的现场沟通也更顺畅,自然订单达成率较高,加上前来参加展会的客户比较集中,不仅现场成单量高,即使现场并未达成合作,但仍能让客户对企业的形象、产品有充分的了解,为后续可能的合作发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这种方式不仅仅成本最高,然而除了高昂的参展费以外,最令国内企业困扰的是,海外展会对中国企业的排斥。
尽管目前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并加大产品在原创设计和自主研发方面的投入,并且也已经有一批企业,在自主产品方面已经,甚至已经走到国际领先级的水准,但对于大部分海外客户来讲,一提到“中国陶瓷”,仍然是与“廉价”、“抄袭”、“模仿”等词汇联系在一起的,这使得国外的专业展会对中国的陶瓷企业设置重重障碍,拒绝中国企业参展——我们陶瓷行业所熟知的意大利博洛尼亚陶瓷展,在过去的15年中,只有“鹰牌”一家中国企业连续参展,去年最多时也不过4家获得过参展机会。
所以对于国内的陶瓷企业来讲,尽管已经摸索到了:通过展会平台是最有效的拓展海外客户的方式。但面对海外展会的铜墙铁壁,大多也只能望洋兴叹。于是,打造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国际化展会平台便成为一条最佳的道路。
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趋势之下,将于今年5月21日—24日,在广州琶洲馆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陶瓷产品展览会”应运而生,这个展会是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贸促会建筑材料行业分会、广东省陶瓷协会,联手全国30余家陶瓷行业的龙头企业共同主办,这一最强最权威的豪华主办阵容,使得此次展会的视野正在于国际化的行业大展,并且为确保这一国际化高端定位的实现,与大部分“付费就能来”的展会不同,此次“陶瓷产品展”自立项伊始,主办方便制定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只有自主研发、原创设计、高端定位的企业品牌产品才可参展。
最权威的主办单位,最宽广的国际化视野,以及最明确的展会定位,最精准的海外推广,使得“首届中国国际陶瓷产品展览会”自今年1月3日正式对外发布后,即受到了国内众多行业骨干企业的追捧,纷纷踊跃加入——新明珠、新中源、东鹏、鹰牌、简一、能强、道格拉斯、博德精工、蒙娜丽莎、欧雅、嘉俊、乐华、兴辉、金意陶、欧文莱……等等行业龙头,纷纷以数百平米,甚至上千平米的超大现场展位加入进来,共同打造属于中国的“东方博洛尼亚”陶瓷大展。
相关知识
中国陶瓷走出去:需出口代理和海外拓展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短板是“品牌”出口 海尔走出了样板
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破解中国威胁论困扰
J&A总设计师姜峰:保持像“蔓”一样的生命力,推动中国设计走出去
中国企业“走出去”步入风险高发期
韩媒体 海尔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好范例
2019中国陶瓷“一带一路”合作峰会盛大举办
实录:第七届中国陶瓷行业新锐榜颁奖典礼
评论:布阵全球市场 中国地板业亟待“走出去”
徐秀华:企业“走出去”需练好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