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在港股市场招股的万达商业地产由于沾上O2O概念,机构已经给出了3000亿元的估值。这让低迷已久的商业地产似乎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2014年被认为是“中国商业地产关键年”,商业物业大量建设的同时,也受到互联网和电商的不断冲击。面对这种环境,开发商纷纷提出跨界转型、商业重构等未来商业地产计划,进一步扩大商业地产的投资比重。
那么,中国商业地产下一步如何突围?突围的关键点在哪里?应如何拥抱互联网思维?前不久,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亚洲购物中心协会副主席郭增利在参加“2014成都商业地产年度峰会”论坛上强调,商业地产必须回归本质,重构价值链。
在郭增利看来,解决国内商业地产的系统性问题,关键要从过去的“配菜工”变成“好厨师”,一定要构建新的协同关系,尊重市场需求和规律,特别是改变传统老化的经营模式,回归普遍需求、地域设施与学习互联网思维。
商业“闭环”未发育成型
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当前国内商业地产爆发式增长后,已出现严重的局部过剩。这一结果的后续效应是各大房企的资金链承压,商业地产招商、运营、人才等各环节难以有效衔接。
不过,不少房企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加速回笼资金。以成都为例,蓝光地产今年10月以来推出临街商业“10年零月供”模式;绿地集团西南事业部也推出了商业地产“定制化”的整售模式等。
这些看似变革的做法,曾为房企带来了一线希望,不少品牌房企纷纷加速布局商业地产。不过,郭增利却再次泼了一瓢冷水。
“中国的商业地产这个冬天恐怕非常长,我们可能要经历太多真正的痛苦。因为整个商业地产处在亚健康状态,很多企业甚至处在不健康状态。”郭增利强调说。
在郭增利看来,整个商业地产应回归本质。从产品逻辑出发,每一个产品进入市场时都会有自己的诉求,都会结合自己的落地特点。但如果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商业地产或大商业的产品逻辑一定是致力于长期的投入回报。
按照郭增利的理解,商业地产主要分为四个属性,首先是地产属性,其次是金融属性,第三是商业属性,最后是社会属性。与之分别对应的依次是地产商、运营商、零售商和消费者。这是一个构成闭环的商业地产价值链。
“地产属性的推动力是经济增长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然成果,绝大部分开发商能够脱颖而出,是得益于整个经济形势的发展。”郭增利解释说,当前中国的GDP增速变成了个位数,接下来会出现第二个属性。
值得一提的是,商业地产的金融属性与商业属性密不可分。郭增利表示,当更多的商业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较高的估值或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这应是商业发挥的作用。
不过,即便满足了上述三个属性,当前商业地产仍有不足之处。郭增利表示,“很多平台大家都一样,你有我也有,消费者只会选择他最认同的商场。社会属性就是把本地消费者最关心的服务展现出来,所以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
上述闭环模式看似简单明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郭增利认为,当前企业忽略了消费者,无论是零售商还是百货店,都应服务于消费者。金融属性方面,“很多购物中心在资本市场没办法评估,也没有任何一个基金公司会收购这些项目。更多的房企要依靠自身的现金流来做商业综合体,也加剧了整个商业地产的风险。”郭增利强调,破解行业困局,单靠任何一方都不行。
12下一页相关知识
从“配菜工”变身“好厨师” 商业地产步入重构时代
“配菜工”变“好厨师” 商业地产步入重构时代
旧屋新颜 从简陋村屋变身清新B&B旅馆(图)
旧屋新颜 从简陋村屋变身清新B&B旅馆(组图)
宜家进入中国11年 变身开发商自营商业地产
专家称好的商业地产是最好的投资
北京美罗城将变身家居广场
突破行业品牌限制 陶卫企业谋求变身大众品牌
陶卫企业试水娱乐业谋求变身大众品牌
到音乐人的家拜年看30年老房的变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