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辉控股(00884.HK)日前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增发于2019年到期、本金总额2亿美元的额外优先票据。这笔票据融资每半年期末进行支付,实际利率约为8.3%。对于所募资金的用途,旭辉表示将用于为已有及新投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以及企业一般流动资金。
旭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认为,年销售额3000亿元可能是中国单个房企的天花板。今后,房企的规模增长不是来自于外因的增长,而是来自于行业内部的重新洗牌。
“房地产已经进入了较为稳定的高位平台期,而这个高位平台期,也是中型企业有机会把规模做上去的最后一段时间。”林中表示,战略有优先顺序,旭辉的优先顺序就是先把规模做上去。
今年斥逾90亿拿地
“今年旭辉的融资成本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我们现在不会做成本较高的信托融资,而是以周期较长、成本较为便宜的海外融资为主。”旭辉控股执行董事林峰告诉记者,旭辉在上市后已基本告别了高息融资模式,决不会为追求规模扩张而不计成本地拿地。
旭辉控股一位副总裁表示,“如果说融资是造血,拿地就是储备粮食。最近一段时间是拿地窗口期,我们会持续关注重点城市的优质地块。”
在发行2亿美元债券前,旭辉以总价8.29亿元的价格在南京斩获了两幅土地,这两幅土地分别位于南京江宁高新区、浦口新城核心区。
据统计,旭辉今年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共新增了10幅土地,用于拿地的金额达91.82亿元。值得关注的是,9月份旭辉以41.75亿元竞得的上海浦东洋泾社区地块占到今年拿地金额的近一半。
“我们要保持土地储备的适度,到年底,我们的土地储备量能覆盖住今年销售量的4倍到5倍,我认为就是适度。”林中向记者表示。
就销售回笼资金能否对旭辉快速扩张的土地储备形成足够支持,穆迪副总裁梁镇邦指出,从资本市场所获得的较低成本的融资,以及该公司现有的发展状况,能够为该公司的增长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高周转的业务模式对其流动性形成支撑。这一业务模式也令旭辉在过去两年里,实现了强劲的销售增长。”梁镇邦表示。
目前,旭辉整个融资体系呈现多元化、多渠道的特点,其中,境外融资占40%,境内融资占60%,而类似于信托的贷款控制在10%以内。其中,旭辉于11月初为旗下上海恒基旭辉中心项目与境内外银团签订了贷款协议,其贷款年利率已降至香港银行同行业拆借利率(HIBOR)+4%,是旭辉所有项目债务中最低成本的融资。
“公司前11个月的销售额是190亿元,用于拿地的资金,只占到公司销售额不到一半的比例。从资金占比来看,我们已将拿地的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了。”旭辉控股市场部一位人士向记者表示。
行业将触规模天花板
业内人士认为,旭辉近期从土地市场大量进货以及向海外做低成本融资的背后,是该公司为未来几年的布局做准备。
随着行业未来几年将触及规模天花板,中型房企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克而瑞机构一位分析师指出,对于中型房企而言,未来几年将形成规模的分水岭。“很多公司有一种危机感,如果继续徘徊在目前的规模,发展速度将放缓。这些中型房企都在努力把企业做大,不希望在未来几年落后于别人。”
“在高位平台期,行业将呈现几个重要的新特征,其特点是规模增长已经放缓,而且基本可以说已经见顶。整个地产行业很难再突破年销售15亿平方米的天花板,但也不会跌破10亿平方米的量。预计未来5到8年,这个行业的年销售量都将维持在10亿-15亿平方米之间。也就是说饼很大,但是这个饼不会再大了。”林中告诉记者。
林中进一步表示,在这个阶段,开发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对于如何进行战略布局,旭辉高管表示公司不会在每个城市都进行布局,而将在已有城市优先投资,聚焦于一二线城市。
数据显示,旭辉今年上半年实现核心净利润6.46亿元,同比增长12%,核心净利润率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至12.9%。在多数国内开发商的利润率整体下降之际,旭辉仍维持较强的盈利能力。
由于楼市近一年较为低迷,不少业内人士对明年市场走势持谨慎态度,部分开发商认为明年楼市将继续调整。
对此,林中认为,明年年中楼市有望重回正轨。“在与很多业内人士进行交流后,大家认为2015年的交易量不会比2014年更少,2015年大概会有5%的增长。而经过约一年的消化,预计明年5、6月份开发商的库存量会回到比较健康的水平。具体好多少,不同的城市会不一样。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交量和成交价有望重新进入成长轨迹。”
“一二线城市有充足的人口导入,存在大量市场需求,而刚需产品定位使得旭辉受市场波动影响有限,即便在楼市下行压力下,通过价格调节仍然能保持较高的去化。”林中补充道。
相关知识
房地产步入高位平台期 明年年中楼市或重回正轨
绿城“变天”:中交掌权 两年欲挺进“千亿俱乐部”
社科院:个别二线城市热度直逼一线 明年楼市或重回下滑通道
房地产步入新常态 房企转型三五年后见分晓
业内人士称楼市金九银十或将步入温和复苏期
业内:明年楼市或将一路明媚
房地产与电商结合将成楼市常态
房企频频抢地 明年楼市或将进入复杂博弈
专家:楼市调控应转为防范房价下跌
楼市或迎结构性双松:监管层正督促落实房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