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同样经历过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惨痛教训。
值得关注的是,在经历1997年金融危机后,近十年来,香港房价虽然居高不下,但市场总体却保持平稳,究其原因,一方面香港有不断完善的保障房制度,超过一半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保障房里面;另一方面,香港也通过行政调控手段,抑制市场的投资投机,防止泡沫蔓延。
内地的房地产总体运行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和供应制度等,大多是从香港学来的,与香港具有一定的共性。如今,内地政府的调控思路也在向香港看齐,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采取分类调控,支持刚需购房,继续抑制投资客;另一方面,集中精力进行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的建设,解决低层民众的住房问题。
香港的楼市发展历程,与其经济结构转变息息相关。
在上世纪80年代,香港把制造业逐步转移至成本更低的广东省,随后20年间,本土制造业下降到占比为个位数,香港成为一个第三产业占绝对比重的服务型城市经济体。
90年代后,由于香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港府借机紧缩土地供应数量,加之香港回归因素的刺激,香港公司和私人投资者习惯于将富余货币购置物业以求保值,而自1985年起银行也普遍接受物业抵押发放贷款,从而引发了财富循环效应。
为了遏制炒房,改善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香港政府宣布每年推出不少于85000套住宅单位供应市场,使市场产生观望气氛;此期间,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的金融和整体经济产生了冲击,再加上当时的利率水平过高,抑制了购买力,诸多因素使香港地产市场掉头向下。
从1997年至2003年,香港房价下跌了70%左右,给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2003年之后,香港楼市逐步复苏,同时,随着内地经济的崛起,前往香港购房移民的人越来越多,无形中抬高了香港的房价。
为打击因楼市供求失衡、超低利率和资金流动泛滥等导致的香港楼市潜在泡沫与风险,香港政府在增加土地和房屋供应的同时,在2012年后出台了一系列“辣招”,分别从买卖环节入手,增加交易成本,并通过高额税收限制非香港永久居民的入市来稳定房价。
在香港难以解决高房价问题时,香港政府通过不断地完善制度,投入巨额的资金建设保障房,以满足低收入民众的住房需求。
香港超过一半的居民住在公屋或者是居屋内,公屋为35%的香港家庭大约209万人,提供了必要的住房保障。全香港目前有53万套的公屋,最小的单位只有8平米,最大的也不超过70平米,平均租金是1300港元,不到市场价格的10%。约占香港民众中等工资的十分之一。
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郑汝桦透露,香港公屋平均租金大约1500港元,这是一家3口住在30平米的全部费用。如果一个家庭收入在15000港元以下,租金占的比率很少。
与内地城市建设保障房硬指标不同的是,香港建屋量是根据轮候人数进行调节的。按照计划,香港未来5年每年要建15000套公屋。
香港公屋计划的成功,首先是政府无偿的提供土地,此外政府从财政安排上考虑成本效益,避免庞大的公屋计划造成巨额的财政赤字。
相关知识
香港楼市调控镜鉴
梁振英重申香港楼市调控不“减辣”
新鸿基最高降40%降价卖房 香港楼市或牛熊转折
悲观笼罩香港楼市 内地买家亏钱卖楼
香港拟微调楼市调控政策
调控放松+热钱涌入 香港楼市现强势回暖
国务院表态楼市调控政策不放松 家居市场升温
新鸿基大幅降价推盘 香港楼市降价风蔓延至二手房
新鸿基折扣45%新盘遭抢购 香港二手楼市“春寒料峭”
豪宅买家频违约香港楼市“银主盘”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