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建筑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建筑

https://m.biud.com.cn 2015年01月13日15:01 家居装修知识网  

回溯中国房地产进入理性后发展时期,房地产开发商意识到提升住宅品质才可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由于初期没有成熟的开发高品质住宅的经验,开发商自然把眼光转向海外,于是涌现出模仿国外建筑形态的设计潮流。从整体上来看,模仿确实促进了中国房地产的进步。然而,模仿不代表有创造力,也不代表艺术范儿。2014 年10 月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会上习近平主席谈到 “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一语掀起了业内对“奇奇怪怪的建筑”的思考与讨论。在观察与反思当下建筑现象的背后,我们也想知道:这个时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建筑?

史建 有方创始人 《城市空间设计》编委
史建 有方创始人 《城市空间设计》编委(左三)

01 公民建筑

史建 有方创始人 《城市空间设计》编委

现在业界都在谈论“奇奇怪怪的建筑”,我觉得这也许正陷入一种就字面去理解的误区,因为对当代建筑的品评不能单纯从外表、样式去解读,因为空间学是从内到外的,也涉及与使用者、街区、环境、功能、城市的关系,实际上是很复杂的,所以我们如果仅仅把“奇奇怪怪”理解成样式和审美趣味,就把建筑做了非常表面化的理解,而且也容易把打击面无限扩大。

有人说中国的建筑出现全盘西化的状态是因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现代主义缺失,其实中国人了解现代主义是和美国与日本同步的,像冯纪忠和王大闳先生都是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师,只是后来因为战争,因为意识形态的剧变,现代主义被边缘化了。正是因为历史上这种错位和错乱,所以才会出现了伪古典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疯狂,造成了一段时间中国建筑风格的极大混乱。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建筑?我想引用建筑学家冯纪忠先生生前在获得“中国建筑传媒奖”的“杰出成就奖”发表获奖感言时的一句话,他说“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公民建筑才是真正的建筑,其他的建筑如果不是为公民服务,不能体现公民的利益,它就不是真正的建筑。”我觉得这句话说得非常好。

02 奇 差 怪 丑

冯国安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间外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丑”与“奇奇怪怪”不是两个等同的概念。你觉得那个女孩丑,但也许有些人还挺喜欢她的。我觉得当习主席说建筑的时候,他有隐含的意思在里面,因为他没有说丑,一说丑就会变成攻击,因为丑代表某种价值观。但说“奇奇怪怪”就可以有很多讨论的空间,所以奇奇怪怪不等于丑,它只是不能符合多数人的审美意识。

美的标准是会根据时代改变的,比如唐朝以肥为美,但唐朝的美女在现在这个时代如果不减肥恐怕就没人想娶了。我觉得美是可以跟时间、地域发生关系的,跳过了时间跟地域可能美就不存在了,所以美不是永远不变的概念。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建筑
卢浮宫曾是法国的王宫,法国大革命后建设成为公共博物馆。位于卢浮宫U 字形墙面正中的一座晶莹剔透的金字塔建筑是由杰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大门,当围绕它的喷泉射出水柱,灯光穿过它的整个玻璃表面放出光采时,它便宛如巴黎中心的一颗巨大钻石,光芒夺目而令人神往。它既在内容含义上体现着作为文明瑰宝的收藏,又在风格形式上与协和广场中心的埃及方尖碑遥相呼应,赋予卢浮宫古老神秘的氛围,将人们引向人类古老艺术的源头。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建筑
埃菲尔铁塔矗立在法国巴黎的战神广场,是法国文化象征,巴黎城市地标,于1889 年建成,得名于设计它的著名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古斯塔夫• 埃菲尔。铁塔的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

历史上奇奇怪怪的建筑有两个经典例子。一个是巴黎埃菲尔铁塔,一个是卢浮宫入口。众所周知,1890 年法国的国际博览会上发生了什么。当时盖铁塔的时候很多巴黎的名人写信给政府说不要建造它,因为当时铁塔的设计是用了一个纯铁的结构,像景观屋一样,并会跨过一个很大的广场,这种设计是很超前的,在当时的审美形态下它就像个建筑怪物。但是如果当时没有建这个建筑,今天就不会有法国最好的城市地标了。不可否认,有些奇怪的建筑拥有超前的概念,大家当时看不懂,只有在后来才能发现它的独特之处;有些建筑是做现在,有些建筑是为了未来。如果我们只关注现在,可能会错过一些未来城市很重要的建筑,包括卢浮宫。当时当地的政府包括市民很奇怪为什么要找中国人来设计卢浮宫的入口,为什么要做一个金字塔的形状?设计师贝聿铭是想以最简单、最古老的形状去做建筑入口的设计,所以他把金字塔作为一个入口。这个建筑现在也成为了一个受世界认可的地标性建筑。现在所有人看那个东西觉得很丑、很浪费钱,但它背后真的有很充足的数据和理论支撑着。我觉得“大裤衩”就是超前的建筑,包括鸟巢的设计也有很超前的理念。我们处于一个视觉经济的年代,什么都是用视觉领先。因为美是一个稀缺的资源,你不可否认天下每个人可能80% 都是很普通的。

建筑的最本质是什么?是社会的关怀或者是社会的元素?我觉得建筑的本质就是秩序。如同说人的身体一样,我们有一个系统是互相辅助的,如果有一部分掉了,会不会完全不行?举个例子,我们人的脑袋,要在上面看东西、思考、吃食物、排泄,这跟地心引力是很有关系的。把人倒过来之后,我们不能走路,那些东西怎么排出来?这也是非常符合地球的条件的。 所以我觉得建筑也是一样,好建筑应该有一个清楚和可以解析的秩序,而外形也是为这个秩序而产生的。

央视大楼的建筑外形可能很突兀,但是这个外形是怎么来的?简单来说,它跟生产线是有关系的,设计师想做一个连续形状的办公楼,所有的流线,包括制作、生产的流线放在建筑物上做呈现,所以变成了一个立体的纽带,这跟建筑的外形是完全吻合的。央视大楼是一栋很好的建筑,也非常符合它所想要表达的建筑思想。当然我们现在要注意当代跟未来建筑的构成意义,因为建筑有很多不同的影响,包括材料、结构、参数化、网络等,其实每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建筑的审美或者建筑未来的发展。举个例子,比如混凝土,在很大自由度下能创造一些多造型的结构,这些钢结构可以生产出很宽的房子。但是未来有了新材料的加入,会有更多的造型,从结构来说可能会有更多突破,可能是跟现在的建筑完全不一样的结构。所以我们不可以只是看现在的东西,要看未来。未来是一个网络的年代,对于一个人或者未来的建筑到底是选择网络年代还是视觉年代,都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赵虎 资深媒体人 设计师,“十二间——设计为民生”策展人
赵虎 资深媒体人 设计师,“十二间——设计为民生”策展人

03 从功能出发

赵虎 资深媒体人 设计师,“十二间——设计为民生”策展人

首先,我们认为好建筑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不是“盖”出来的。建筑不应被强加给环境,而是应当考虑周围的空气、土壤等自然条件,不与环境割裂、不给环境带来有害的东西;对环境友善,符合自然规律。

其实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的问题,就在于做了太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因此在这一点需要一个基本的共识。但是,达成共识与实践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如何弥补这个差距?设计还是要从功能出发,而不是从形式出发,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都是从形式入手;功能满足后,应当考虑环保与可持续性,我们要与环境共生共存。在这一切之后,再讨论技术、材料、风格,以及各种思潮、理念、先锋等等。

其次, “以人为本”的观念需要与时俱进,在很多场合需要综合考虑。总而言之,以“追求和谐平衡共生”为本,把符合自然规律的东西当做是最根本的。“以人为本”的说法过于模糊,要有条件。在管理上应以人为本,但是在建设上不一定采用完全相同的理念。

曹国威 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建筑师
曹国威 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建筑师

04 融合环境

曹国威 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建筑师

我是一位从香港到深圳工作的建筑师,在深圳大约已有十年了,一共在福田CBD 区域做了四个项目,分别是:星河国际、星河世纪、COCOPark 和星河发展中心/ 丽思卡尔顿酒店。早期福田CBD 区域的建筑,可以说当年最特别的建筑就是信息枢纽大厦及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大中华这座建筑从1996 年一直建到2005 才完工,因为当时还在建造中,四周也没有其他建筑物,所以看起来像是一个“异类”。


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位于福田区CBD,北面为小型的中心公园。由大中华国际集团(深圳)有限公司全资投资,于2006 年建成。

深圳证券交易所运营中心由荷兰建筑事务所(OMA)负责设计,建筑由方正的塔楼和空中悬挑的裙楼所组成,裙楼两个方向的悬挑高度达到36 米和22米,为国内罕见的巨型悬挑超高层建筑。
深圳证券交易所运营中心由荷兰建筑事务所(OMA)负责设计,建筑由方正的塔楼和空中悬挑的裙楼所组成,裙楼两个方向的悬挑高度达到36 米和22米,为国内罕见的巨型悬挑超高层建筑。

最初看到大中华的时候我感到非常讶异,因为早些年我们在规划星河发展中心及丽思卡尔顿酒店的时候就很清楚,中心区有一个特点:它以市民中心和会展中心为两个端点,中间形成了一条非常鲜明的中轴线,建筑的楼高从中轴线两侧100 米高的建筑起往外递增,金中环大厦楼高为150 米,再往外退是楼高200 米的建筑,由中心向两端有层次地递增,最终形成中轴线感强烈的规划。

同在2006年建成的星河世纪大厦,因为有着很干净利落的几何造型,且像是一座大门坐落在中心区东北面,而成为了一方地标。由此可以看出,建筑的位置和造型如果能够达到和谐,是能够为四周的环境添彩的。同样在彩田路的中广核大厦,也是内功练得不错的一栋建筑,给人一种韵律感,和卓越二期四季酒店一样,在用它的立面讲故事。由此我想总结的是,我认为建筑之美是由内而外的,就如人的肌肉,不是靠生硬地外装上去,而是靠自己练出来的,所以建筑本身的优雅感,也是随着建筑手法带出来的,是与生俱来的美。近来最奇特的建筑就是深交所了,它就像是中间插着棒子的甜甜圈,如果没有人去讲解,人们只会因为它的夸张造型而印象深刻,却不能了解其中内与外的功能,要知道,要做到这样的悬挑,需要耗费相当高的设计费和建造费,而这些终将是由人民和政府承担。

所以我认为,习主席的议题是发人深省的,因为目前归纳出来的造型奇特的建筑,都以政府投资的项目居多,民间占少,因为越是奇特,造价越高,需要更注重投资与回报的平衡。而每一个业主都知道,每做一次公建项目就会痛一次,因为它所需要的后期维护往往是一辈子。一个好的建筑不是金钱叠加出来的,一个好的建筑应该给人们一个合适的距离去欣赏。从整体规划上来看,我们就明白为什么说平安金融中心过高了。它还无法给人去欣赏,甚至给人一种恐惧感,想象一下从它的擦窗机上掉下来一块抹布都可能令人担心。同时,它的铝板下午反光可能还很强,它与周围环境是否能友好共存我们将来都能体验到。所以一个奇奇怪怪的建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的选址,它的造型和用材,都可能是原因。

但并不是说奇奇怪怪不好,正如我前面一直强调的,如果奇奇怪怪的建筑能够做到跟四周糅合在一起,它反而是一件艺术品。悉尼歌剧院就是典型,虽然造型奇特,但却与周遭环境十分和谐,现在大家想到悉尼歌剧院就能想到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所以尽管它也算是奇奇怪怪的建筑,带来的却是积极的意义,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思考的。

所以,建筑设计可能会受到强大的业主、政治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简单地去评判别人的建筑是不是奇奇怪怪的。所谓城市规划,就是指建筑师必须要去考虑,作品的本身是否是真的有意义,是否是经过了精心策划。看一个好的建筑师,也许就是看他的设计如何在能与周围环境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实现所谓“奇奇怪怪”的造型。这种“奇怪”,就是建筑师的内功,只有经过内在修炼和深思熟虑实现的“奇怪”才会耐看,这值得我们每位建筑设计师去探讨。

崔鹏飞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
崔鹏飞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

05 建筑教育

崔鹏飞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

建筑师在人类的社会群体职业中所负责的是处理与安排我们的理想人居生活。正常来说,从古至今任何一个时代所需要的建筑师都应该是一样的,因为人类的基本生活与生存状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今天的时代也是如此,人类生产力的革新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呈现出虚拟现实与物质现实的无缝衔接,那么,与以往相比较,我们仍然会依存于现实中的衣食住行,仍然保留着一贯的交往状态,只是由于新技术在生活中的不断广泛应用使得人类的交往状态更加多元与复合。

在此基础上思考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建筑师,希望做出怎样的建筑以匹配当今的时代,乃至去培养怎样的建筑师,可以反过来从整体社会状态与之前的异同直到各个层面与角度细分局部进行展开,那就会涵盖了广义功能之上的人文关怀、建筑个性与地域性的存在;而从建筑教育的角度出发,还应该关注到全民教育中对于建筑审美的普及与讨论,这在以往的国内中小学教育中是缺失的环节。我们在建筑教育中所突出缺失的就是建筑师的人文精神和全社会的全民建筑普及教育意识。

新技术与新形式的借鉴应用和创造革新,在目前全球信息一体化的状态中越来越自然流畅,但是作为建筑师群体所应当呈现出对于人居生活的细腻的处理,尤其是不同文化地域间的不同生活状态与建筑环境之间的映射关系,在目前的时代来讲却越来越被动,学校教育在这一点上需要敢于担当一定的责任,向年轻的建筑学生传递关注的本质信息。否则,当某天我们注视城市中五花八门却又千篇一律的现存“新建筑”时,会发现我们被新技术的“炫技”和过于追求新形式的“花拳绣腿”所包围,那时再去反思就很被动了。

网络信息的时代,让人们花在虚拟网络上的时间占比增加,而现实空间中的交流需求就会呈现得更加多样多元和注重丰富性与体验性,因此现实中建筑所承载的功能使命将比以往更加复合鲜明。全民建筑意识的普及与这种体验相关,如果文化媒体开放建筑文化讨论板块,学校教育系统对于中小学生稍作建筑普及教育,那么,全社会层面对于建筑的整体认识将会有一个明确的提升,这种积极性也将自然辐射而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刘柏坚 肆合设计
刘柏坚 肆合设计

06 中国创造

刘柏坚 肆合设计

我觉得奇奇怪怪的建筑的产生,其实是中国走进国际的一个过程。所以我想要用一种中国创造的思维去看这个事情,我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尝试去清晰的鉴定何谓“奇奇怪怪”,因为这种尝试实际上是危险和困难的。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怎么样反思过往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的发展,这比“奇奇怪怪”更加重要,因为建筑物的发生有很多因素在影响,可能是因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商业因素。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一定有他的理由和抗拒,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产成了这些奇奇怪怪的建筑,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建筑本身是无辜的。用这个角度去看,下一步是怎么反思的过程。

“奇奇怪怪的建筑”这个范围很大,但是我想用几个原则去定义一下:

第一个原则,中国这几十年有很多很具象的建筑,我觉得建筑本身当然是可以诗意的,因为它是文化的工作。但是建筑本身不应该只以具象为核心,就是说这个建筑不应该为了具象来建造。因为建筑本身应该是以人及其功能为主,从整个大局来考虑,单单为了创造奇观来建造绝对是浪费。

第二个原则,几千年来中国最辉煌的年代都没有所谓的建筑师,建造基本对于工艺是十分尊重的。以前都是鲁班师傅盖一些建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行业,建筑业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帝国大厦是一栋超高层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地上建筑有381 米高,始建于1930 年3 月,是当时使用材料最轻的建筑,建成于西方经济危机时期,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象征,也是纽约的标志。
帝国大厦是一栋超高层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地上建筑有381 米高,始建于1930 年3 月,是当时使用材料最轻的建筑,建成于西方经济危机时期,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象征,也是纽约的标志。

第三个原则,是否一个白色的盒子就永远不会列入奇奇怪怪的建筑呢?以前纽约都是低矮的楼房,所以第一个高楼在当时就成为了一个“奇奇怪怪的建筑”,但是现在这些建筑已经变得很普通了。

第四个原则,今天的中国其实不应该用单方面反西方的思维去看建筑,除非中国能创造自己一套建筑技术。我们很难完全偏离西方。我们要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西方就一定是奇奇怪怪,这个想法在逻辑上是行不通。

第五个原则,如果要让中国在世界上能够发挥其文化的影响力,最少要保持一些非常的建筑。什么是非常的建筑?我认为就是在控制范围内的一种突破性的建筑。在日本多数是小建筑的历史,这是尝试去突破的一种做法,但是日本的建筑不会突然间有很大的动作,都是很多小建筑尝试不断地放大建筑的可能性范围。

第六个原则,对于工艺,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够离开西方的建筑技术的话,我们下一步可不可以在工艺上去提升呢?拿日本做一个例子,只有一丝不苟的精神才能发挥人民的动力,把文化融入当代的大环境中。

N 首尔塔建于1975 年,高236.7 米,是韩国著名的观光点。N 既是南山(Namsan)的第一个字母,又有全新(new)的含义。2005 年,韩国政府耗资150 亿韩元,新安装了适用于不同季节和不同活动要求的照明设备,粉饰了塔身。每晚7 点至12 点,会有6 支探照灯在天空中拼出鲜花盛开的图案——“首尔之花”。
N 首尔塔建于1975 年,高236.7 米,是韩国著名的观光点。N 既是南山(Namsan)的第一个字母,又有全新(new)的含义。2005 年,韩国政府耗资150 亿韩元,新安装了适用于不同季节和不同活动要求的照明设备,粉饰了塔身。每晚7 点至12 点,会有6 支探照灯在天空中拼出鲜花盛开的图案——“首尔之花”。

第七个原则,让文化带动经济、商业从文化中生长。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威尼斯,另一个我觉得韩国这几年做得也非常地好,用文化带动经济,文化融入建筑设计,重新认识他们的历史、文化。

至于以消费主义手段研发的建筑,从长远看不能带动文化。现在存在一些建筑是为了个人名誉、商业品牌所建设的某一种形态的建筑,这种建筑更不可能带动文化,因为这种建筑的能重复性是非常低的。如果我们希望某一些建筑师能够带动整个文化,我觉得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文化应该在建筑之上。

如果中国是一种精神形态的话,我们要定义的并不是奇奇怪怪的建筑,而是具有能重复性、高工艺、包容于国际之上,以文化主导带动经济的建筑,这就是我们说的“中国创造”。如果能够做到这个,我相信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消费主义文化下出现的奇奇怪怪的建筑自然就会消失了。

冯果川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冯果川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07 减少干预

冯果川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当下确实出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不管从哪种标准来看)。但是这些奇奇怪怪的建筑的诞生恰恰是因为建筑师对设计缺乏掌控权。在国内长官意志对建筑设计(特别是针对建筑形象)的干预几十年来就没有停止过,这种外行标准对设计的干预往往就是一个个奇奇怪怪的建筑诞生的原因。所以减少奇奇怪怪的建筑,首先应该的就是减少党政领导和业主对设计美学的干预。

10月30 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该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网络和移动网络(9254 人参与)进行的一项调查,81.1%的受访者直言,决策者和审批者应为奇怪建筑的负责。这个调查部分地印证了我的观点。

建筑设计领域需要百花齐放,需要让公众、政府和建筑师之间多些交流沟通,让市场和公共舆论去淘汰劣质的设计,而不是在权力自上而下的强势影响下去发展建筑设计。我想中国未来建筑生成机制的变革才是中国建筑设计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如今的建筑生产的体系是权力和资本集中与垄断所形成的系统,大多数民众很难参与其中,但是他们却要作为这些建筑最终的用户,这是不公平的。未来的中国建筑应该打破现在的封闭体系,让民众和政府、投资者、建筑师互动起来,那样的话,我们可能会把注意力从追求造型的标新立异,雄伟霸气拓展到更宽阔的领域去,可能我们的设计会更平实、更普通、更经济,我们可能不会讨论建筑要不要奇奇怪怪,而是会讨论建筑如何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让建筑回到服务于普通人生活的道路上来。

相关知识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建筑
千亿级的软体家具市场,到底需要怎样的沙发企业?
我们需要怎样的国学
从游走到停留,我们需要怎样的休闲空间?
我们需要怎样的赛场口号
智能家居:你有一张猜不透的脸
京涞新城土地逻辑 京津冀一体化需要怎样的功能疏解区
酷家乐黄晓煌:家居行业需要怎样的VR场景应用
现场实录:IFI文化·创新·设计国际论坛
“智能家居改变了什么?” 主题沙龙22日在沪举办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建筑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499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