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6月,一系列重要经济信息密集发布。周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4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3%,其中4月份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扭转了一季度负增长的局面。同日,央行在其发布的年度报告中预计,尽管下行压力加大,但今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合理区间并将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速。专家表示,稳增长措施的“发酵”是近期经济企稳的直接动力,人们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改变。未来,随着经济不断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必将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7%增速有强支撑
对中国经济而言,“下行压力”无疑成了今年前几个月的关键词,“增速放缓”“过剩产能”“利润下滑”等问题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严重。
央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4》中指出,从国际看,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出现分化,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增大,导致新兴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外需回升可能相对有限;从国内看,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一些领域仍存在风险隐患。
不过,就在中国经济即将步入下半场的时候,人们也看到了积极的变化。如,刚刚公布的4月份工业利润增长数据就呈现出“工业生产及销售稳中略升”“投资收益贡献利润增长”以及“电力、化工等行业利润增长明显加快”等诸多结构性亮点。央行在年报中强调,随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创新驱动,持续释放的发展潜能将支撑中国经济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
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权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探底后基数较低、企业自身求新求变与一季度减税、降息等稳增长措施的陆续发力,无疑是相关数据企稳的重要原因。“在总体增速不高的背景下,企业利润的回升意味着增长的内涵更加丰富了,即‘水分少’‘质量高’‘效益好’的增长。”权衡说。
政策工具足够多
减税、降费、降息、降准、促进投资、鼓励创业……今年以来,政府“稳增长组合拳”的招数着实不少。如,国家发改委其不仅在本月内批复了超过4500亿元的基建项目,及时放宽了企业发债条件,而且一下子发布了总投资1.97万亿元的PPP推介项目,涵盖水利、市政、交通、资源环境等领域,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及运营。
分析人士预计,今后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既有空间,又有可能。央行透露,今年将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做到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金融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新常态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增速下降。很多美国学者也认为,新常态下中国‘赶超性增长’的性质并未改变,只是赶超的速度、动力、重点有所转换,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变得日益重要。”权衡表示,稳增长工具的使用并非追求高增速,而是通过为民生、就业、公共福利提供保障,为增长模式的转化争取时间和空间。
“内升外合”彰显潜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专家认为,从内部看,在深改红利的催化下,中国经济自身不断的转型升级将会激发越来越多的新增长点;从外部讲,“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将让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分享巨大的商机。
“改革其实就是一个纠正资源错配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必然有阵痛,但阵痛过后,资本、人力、原料等要素终将获得更优的组合。”在权衡看来,中国经济的潜力有三大方面:一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消费内需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二是科技创新和进步的加快将促使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三是未来全球经济的回暖将复苏出口市场,从而改善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
对于中国经济接下来的表现,很多学者都给出了乐观的估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认为,中国可以保持非常可观的投资增长力,今后几年可保持7%甚至更高的增速。
此外,发改委的一项研究亦表明,“十三五”时期到2025年前后,中国仍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中国人均GDP到2020年时将超过1万美元,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相关知识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经济面对压力底气足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经济发展有“中国节奏”
人民日报海外版:做空中国者终将败于市场
人民日报评论:中国经济需要三个“新”
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界经济减速不全是坏事
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增速仍是世界经济的“高富帅”
徐绍史:中国经济“新常态”不只是速度变化
李克强: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还是要靠改革
喜尔登龚一斌:中国经济大环境下家具业大有可为
经济学人智库:中国经济2026年将超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