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内房股对A股市场的爱慕,始终被监管部门婉拒,但却始终没有放弃“撩妹”的企图。
4月24日晚,恒大地产发布公告称,以3.79元/股从浙商集团、杭钢集团、国大集团收购嘉凯城约5.92亿股股份,合计金额近36.1亿元,占其总股本52.78%,成为嘉凯城新的控股股东。知情人士表示,对于恒大地产入主嘉凯城,不要忽略嘉凯城是在深交所上市的房企,此举表明恒大将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回归A股,这或许意味着恒大一直以来试图在港股的私有化步伐大大加快。
恒大试图回归A股并非个案,更早之前的3月30日,大连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已经告知公司,其正初步考虑就H股进行一项资源全面收购要约,如经落实,将可能导致公司私有化以及公司于联交所摘牌。而在这一公告之前,万达早就提交了A+H的上市方案。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地产界两大巨头的动作再度引发了市场对内房股回归A股市场的众多猜测。从当年高调的扬帆出海,到今天艰难的认祖归宗,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内房股在回归A股之路上,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呢?
A股的诱惑
如果单纯从数据统计来看,包括万达在内的众多内房股回归A股的重要原因在于业绩与估值之间的落差。作为当年港股的上市明星,尽管万达商业在内房股始终占据着市值第一的宝座,但却又总是抱怨其股价与其业绩的不对称。
万达商业2015年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2015年,万达商业的收入为1242.03亿元,较2014年的1078.71亿元增加15.14%;公司权益拥有人应占核心溢利(扣除公允价值变动影响)为170.16亿元,较2014年的148.24亿元增加14.79%。
年报同时显示,万达商业去年年内实现投资物业租赁及物业管理业务板块息税前利润为254亿元,占息税前利润总额的比例为45.09%,相较2014年,提升了4.44个百分点。照此推算,万达商业地产的估值应该在3000亿元左右,但目前港股的估值距此尚有不小的差距。
事实上,作为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港股在企业估值上始终表现得非常审慎,甚至可以说是保守。香港市场对于价值定义有着更偏向于欧美的投资理念,崇尚以最低的风险和资本,通过高效的运营和管理来获得市场竞争力,并创造高额的利润。因此,香港或者欧美市场的投资者更倾向于那些主业清晰、结构合理、稳定发展的企业,而对于很多内房股上市公司正在进行的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创新与升级转型,则明显缺乏理解和兴趣。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内房股企业市值被低估的核心因素。
反观A股,作为新兴市场,A股依然在市场化等问题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不成熟的市场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相比海外投资者,国内投资者对于社区O2O、教育、足球等产业均属于新兴产业范畴或为政府鼓励的产业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虽然这些业务现阶段的盈利水平不高甚至处于亏损,但投资者会更看好它们的前景,这无疑给了上市房企更多的融资机会。
“借壳热”背后的曲线回归
尽管回归A股对内房股企业充满了诱惑,但遗憾的是直到目前为止,内房股上市公司的回归之路依然举步维艰。
在全国两会行将闭幕时,资本市场出现了两个重要预期,一是注册制短期内不会推出,二是上交所的战略新兴板块同样待议得到了证实。一位业内人士将此直接解读为:“返回A股现阶段几乎无望。”
与此同时,市场给出的第一反应则是,A股的壳资源会越发走俏。因为A股上市的通道在收紧,而企业的回归步伐却根本没有丝毫放缓。按照目前递交A股公开发行申请的排队情况和发审节奏,这些公司如果都按照正常发审次序,市场预期最少要等待三年的时间。三年的时间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太漫长了,漫长到可以发生很多事情。所以对于那些盘旋在回归路上的房地产企业来说,无论这个企业是万达还是恒大,都绕不开这条路,那就是IPO还是借壳。壳资源因此必然会越发抢手,况且借壳上市的企业成功案例的确存在。
近七年来,能够最终以千亿规模实现A股上市的公司,只有去年完成借壳上市的绿地控股,挂牌首日公司的总市值一度冲高到3000亿元。但是不要忘了,从2013年6月底正式启动借壳程序开始到2015年8月份最终完成挂牌,绿地控股的借壳之旅历时超过两年时间,其中证监会从受理到批准就长达8个月。那段时间,上证指数曾一度从2200点冲上4000点。巨额的时间成本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那么A股市场上的壳资源是否可以满足这些回归企业的需求?目前市场上的舆论和表现是短短几个月,一些具备优质“壳资源”的标准公司被哄抢,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表现出“壳资源”僧多粥少的趋势。
一位常年从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投行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粗略的非官方统计,今年年初以来,已经达成卖壳协议的上市公司就超过23家,而这还不包括正有卖壳意向的上市公司还有几十家。因此,之前不管是从媒体上还是市场上一些专业人士所炒作的壳资源被哄抢的舆论,纯属一厢情愿。
这位投行人士还表示:“有些A股壳资源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来自2010年之后上市的一批中小板公司,这些公司目前业务单一或者缺乏竞争力,最终只剩下新股发行审核制所留下的制度红利,面对这些优质注入的资产,会促使壳资源方调整心态,做出利益让渡,也更利于双方交易达成。”
与此同时,一位上市房地产企业人士更是表示:“或许返回A股并不是所有企业的目标,有的企业就是想要私有化而已。”不管此说法是否有根据,对于回归企业来说,都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即便是回归A股,A股也的确存在市场风险,如要约价格风险、公司治理风险、财务成本风险和恶意做空风险。借壳也本身存在概率问题,时间成本在目前看来更是难以把握。
相关知识
内房股“借壳热”背后的曲线回归
中国房地产金融2016年第5期目录
融资便利与高估值吸引 内房股踏上回A路
华润置地或抽水逾百亿 内房股频增发
内房股境内扎堆发债 回归A股或没那么快
搜房控股借壳重组前夜 万里股份实控人因缺钱卖股?
“沪港通”下地产变局:内房股也有春天
越秀地产38亿港元“备粮” 内房股或迎供股融资潮
丁祖昱:内房股已无路可走?
搜房部分业务借壳万里股份 房产中介马太效应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