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4月26日 广州
贝聿铭诞生
岁月匆匆
即将迎来百岁生日
从中国走向世界
他在各处留下了精彩绝伦的建筑作品
如同一位魔术师
光线任他牵引
几何图形由他变换
过去 现在 未来
在他的作品里融为一体
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在上一期里,网易设计介绍了贝聿铭的博物馆建筑,本期将把目光聚焦于美术馆建筑,带您欣赏大师的优秀作品。
1、艾佛森美术馆
时间:1961-1968
地点:纽约州,锡拉丘兹
贝聿铭说,艾佛森美术馆既是对他之前作品的总结,又是在此基础上一个决定性的进步,因为“在这里,我第一次真正探索了形体和空间。”这座美术馆被赞为“用于收藏雕塑的雕塑,用于展览艺术的艺术品。”接下来的40多年里,贝聿铭的作品无数,但艾佛森美术馆仍是他的至爱之一。
整个中庭的高潮是刚劲有力的混凝土楼梯,楼梯螺旋而上连接二楼,这里灯光和景观都与一楼不同。第一任馆长称它为“馆里最出色的雕塑。”在美术馆落成时,这也是唯一一件大型展品。
多年之后,贝聿铭回忆说,“正因为艾佛森当时没有什么像样的展品,它才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我实现了我想做的一切。”
2、国家美术馆,东馆
时间:1968-1978
地点: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国家美术馆东馆的项目把贝聿铭稳稳地推到了建筑界的大师一级上,贝聿铭之前的一切经验都在这时厚积薄发。
这个扩建项目除了要对原有建筑起到补充作用外,同时还要和周围一众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和谐相处。整个设计是一次贝聿铭从华盛顿飞回家时突然想到的。当时他在一张草图纸上画了一条斜线,连接了纸上的两个点,画出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美术馆)和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视觉艺术高级研究中心)。贝聿铭这一笔可谓快刀斩乱麻,将复杂的难题简单化。
贝聿铭曾经的合伙人回忆说:“有天早上,聿铭急匆匆地来到办公室,大家都知道他头晚一定又想到什么新点子了,他总是把速写本放在床头。然后我就听到杰克叫了起来。当时我们已经开工九个月了……可现在聿铭突然决定要改成天窗……结果,天窗这一大手笔的确成就了整个新馆。”这一设计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它是一项重达500吨、高80英尺、面积为1/3英亩的杰出壮举。
“众所周知光线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但机遇也很重要的。我在这个设计中,正是有机会可以探索光线的丰富变化,以及形态和空间的神秘性。于是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把。”
3、波士顿美术馆,西翼及翻修项目
时间:1977-1981(1977-1986翻修)
地点: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在波士顿大区,贝聿铭一直是影响最大的建筑师。他在这座城市建了十几栋建筑并负责了城市规划项目。可1973年约翰·汉考克大厦掉落的玻璃让他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波士顿美术馆西翼项目挽救了百病缠身的波士顿美术馆(MFA),也帮贝聿铭在自己的第二故乡里重拾了名誉。
其实,早在读书的时候,贝聿铭就是MFA亚洲馆的常客。70年代,当他重返MFA的时候,似乎才第一次意识到它的诸多问题。贝聿铭说,这就好像给“病人”开药方一样,很多时候,建筑师都必须扮演医生的角色。他采取了双管齐下的计划,一方面着重原馆的翻修和温度及通风的调节,另一方面给它提供所有它缺少的现代设施。
贝聿铭在这里将格栅天花这个在国家美术馆的尝试进一步发扬光大。这种格栅天花结合了自然光和隐藏的人工光源,在后来的卢浮宫大作里,这个设计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完善和发挥。
4、美秀美术馆
时间:1991-1997
地点:日本,滋贺县,信乐町,神田美苑
“那是1988年,我已经决定不再接大项目了,只是有选择地接一些小项目。而这一系列小项目中的第一个,就是神田美苑的钟楼。东洋纺织株式会社的继承人小山美秀子夫人,多年来,她收藏了众多的中日艺术品,因此想建一座小型美术馆来展示这些东方艺术珍品。我对于这个构想也很感兴趣。”
第一个选址,要从上方山地进入,因此被贝聿铭拒绝了。小山夫人于是提出了另一个选址,贝很喜欢这块地,但这里地形交通不方便。对此,贝聿铭突发奇想地提出要挖一条隧道建一座吊桥来解决地形的问题。
“我向她提到了《桃花源记》,这一点让她一直记忆犹新。当时她马上就接受了我的方案。确定下来的选址虽然和中国的规模不同,意境却让我想起了典型的中国风景,有山,有溪谷,其中雾气缭绕。由于建筑的体量偏西,而入口在东边,因此一开始看不到馆身。我们二人都对这样的构想欣喜万分。”
“在这山这景中,用平顶当然是不合宜的,”贝聿铭解释说,“尤其要考虑到,从各个角度都应该能看到房顶。我想在不模仿木质建筑的前提下,找到一种可以创造有趣剪影的造型。我们从四面体开始尝试,并逐渐以此为基础创建了整个峰峦起伏的结构。除此之外,还要下意识地用到日本元素,但又不能和四周景观冲突。所以我选择了用玻璃而不是瓦片顶。屋顶对我来说也是建筑的外立面之一。”
历史始终是贝聿铭的创作源泉,他用现代设计的潜能援古通今,既借鉴了传统,又不失现代派的元素。贝聿铭在过去和现在、客户的意愿和选址的实际情况之间建立了深刻的联系。
5、卢森堡大公现代美术馆
时间:1995-2006
地点:卢森堡
“卢浮宫金字塔于1989年开放,大众的反应还是众说纷纭。不过随后,卢森堡首相在纽约找到了我,他决定像密特朗总统一样,不经过任何竞标直接把美术馆的项目给我。”
美术馆建于原外基墙上,这道基墙原来是围绕着箭头形状的内垒而建的。贝聿铭对美术馆的最终设计是不对称的,V形建筑的一边悬挑于遗址之上。正如该项目的官方评述指出,“这样的设计,是想要将古墙和新建筑融为一体,强调并延续这块场地的悠久历史和功能。”
以贝聿铭自己的风格,他用两个核心因素来描述这个项目:光线和几何形体。“建筑实际上是空间和造型。为了让空间和造型活起来,就必须有光线,而光线中最好的就是自然光。以前在大教堂的建造中,用到的玻璃数量很有限。而如今,现代科技允许我们大量地使用玻璃表面。在墙体和玻璃的组合中,把握二者间动态是很重要的,即要让光线在固体墙面上产生图案。”
图文来源:《贝聿铭全集》;ArchGo;ArchDaily等
相关知识
百岁贝聿铭 | 美术馆特辑:用于展览艺术的艺术品
百岁贝聿铭|“博物馆一直都是我的主题”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设计作品:北京香山饭店
在建筑和艺术间行走 贝聿铭的设计人生
贝聿铭: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贝聿铭:最后一位儒者
贝聿铭:我是中国人 西方建筑师
贝聿铭:华裔建筑师第一人
据道为心 其命惟新|回家-贝聿铭岭南建筑作品展10月23日在广州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