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外诚DXD北京设计互联中心专题园区开幕。著名演员、设计师、ZI品牌创始人刘孜和城外诚DXD北京设计互联中心总设计师施路远现场对话,分享了明星+设计的几段严肃八卦。会后,媒体专访了两位设计师。
提问:刘孜老师,您从家居代理商跳到设计师的角色,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您做这样的事情?跨界在中国来说是有一种教育上的缺陷的,您亲自参与到过程之中有没有一定的挑战,或者一个固定职业的人群跳到另一个行业,需要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
刘孜:分享对材料的理解,对颜色的理解,以及这些作品在空间中能扮演的不一样的角色,想给大家带来更多的选择。过程更像是养一个自己的孩子,这对我来说越来越清晰。
我觉得、目的不一定是跳到另外一个职业。我们的工作是跟创作有关,同时跟创作产生关联。有时、我感觉需要通过其它形式打开自己对职业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提倡的全人教育,知识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其它方面教育的拓展,需要人生各个阶段有对不同领域知识的铺垫。
现在的商业模式会慢慢的让你变得有点麻木,这是一个成熟的思维模式,也是一个单一的简单思维模式,在商业舒适区里很舒服,一旦学会思考就会觉得特别的痛苦。所以,有一个问题是你想当一只快乐的猪,还是想当痛苦的苏格拉底,可能大多数人选择当快乐的猪,但是如果你不思考、当快乐的猪,这跟客观世界也不对称,因为没有一种快乐是恒定的,你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你才能到达你自己要做的事情另外、更广泛的维度。
提问:您说做品牌是一个马拉松,您觉得马拉松的终点是中国消费者审美意识逐渐跟上了您的品牌设计,还是说即使大家审美在逐渐提高,但您依然选择做一个小众独立的品牌,和大家与众不同的品牌?
刘孜:我就是坚持做我自己,让所有人都往我这里靠,这个事太难了,我应该做的是主动找到与之匹配的市场。在国外有很多这样成功的例子,比如说做有机的洗发水品牌,每个店的装修风格全都不一样,但是基础产品的逻辑和审美是一致的。这就是依靠设计为产品赋能。国外还有很多,像法国香薰,许多也是小众独立品牌,不是做大而全,而是做单一的品类,也非常成功,在全世界开几百家店。这种“小众商业”模式不是我创造出来的,这种方式已经存在,但是在中国要找到与之匹配的市场。昨天有一位80岁的老奶奶,在汇空间看了我的作品之后觉得特别喜欢,她买了4个杯子和2个碗,我当时就零乱了。我曾一直在套用所谓的商业模式来做品牌,我们先给客户画像。这位老奶奶是个怎样的画像呢?后来、我发现我的作品对位品质生活有要求的人,我要找到这样与之匹配的人。现在的商业画像模式第一个就是按照年龄,我发现这可能是大众消费的模型,如果要做小众独立的,可能应该在精神内涵上更多的去画像,我一定不是让大家往我这边靠,我要找到跟我同质的人。
提问:施路远老师,您今天主持的论坛,跟刘孜探讨了这么多有深度的话题,放眼整个大的行业圈,您看好其他人跳到设计圈的跨界吗?
施路远:我觉得这个行业特别需要被打破,中国这么多年都是主要依赖房地产商业思维模式来做设计,所以,我们好像不是在做设计,而是在做房地产。这是问题,离开房地产设计好像不能独立生存了。比如说刘孜她有自己的产品,但是现在设计师没有了甲方、没有了项目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吸取圈外人的想法、别人的经验。
提问:您一直在美国和中国两地跨越,您对这届北京国际设计周有什么样的看法? 外界的力量进来以后,对原本的设计师会造成冲击吗?
施路远:今年的设计周更多元,越办越好。我觉得国外的设计周更商业一些,中国的设计周政府元素较多。看到刘孜作品的时候,发现有较多方面是我们遗忘了的思考,因为没有进行这些思考,所以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刘孜做的连体盘子,我看了就想我做了这么多年设计,怎么这么笨、就没想到。其实根本不是笨,虽然我们见的东西很多,但总是有缺失部分,是自己看不到的,当别人做出来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我缺这个。如果没有看到刘孜做那样的盘子,我可能这辈子这个地方就缺失了,如果到老了躺在床上才看到那就太惨了,所以我们要看别人,与圈外人对话、让自己更完全。设计师是直线思维,横向能力都比较差,分析能力也比较差,所以我们需要不停的往外看,就像八爪鱼一样、偶尔还是应该回钩思考。
提问:施路远老师,您今天主持的论坛,跟刘孜探讨了这么多有深度的话题,放眼整个大的行业圈,您看好其他人跳到设计圈的跨界吗?
施路远:我觉得这个行业特别需要被打破,中国这么多年都是主要依赖房地产商业思维模式来做设计,所以,我们好像不是在做设计,而是在做房地产。这是问题,离开房地产设计好像不能独立生存了。比如说刘孜她有自己的产品,但是现在设计师没有了甲方、没有了项目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吸取圈外人的想法、别人的经验。
提问:您一直在美国和中国两地跨越,您对这届北京国际设计周有什么样的看法? 外界的力量进来以后,对原本的设计师会造成冲击吗?
施路远:今年的设计周更多元,越办越好。我觉得国外的设计周更商业一些,中国的设计周政府元素较多。看到刘孜作品的时候,发现有较多方面是我们遗忘了的思考,因为没有进行这些思考,所以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刘孜做的连体盘子,我看了就想我做了这么多年设计,怎么这么笨、就没想到。其实根本不是笨,虽然我们见的东西很多,但总是有缺失部分,是自己看不到的,当别人做出来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我缺这个。如果没有看到刘孜做那样的盘子,我可能这辈子这个地方就缺失了,如果到老了躺在床上才看到那就太惨了,所以我们要看别人,与圈外人对话、让自己更完全。设计师是直线思维,横向能力都比较差,分析能力也比较差,所以我们需要不停的往外看,就像八爪鱼一样、偶尔还是应该回钩思考。
提问:刘孜老师,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刘孜:我跟很多设计师不太一样,我不是看到市场的缺口和市场的痛点才去做设计,那是功能展现。我们的作品可能是审美排在功能前面。很多人跟我说你每一季都得有故事,没有故事卖不出去,现在写公号都得有故事,我是一个特别纠结的人,我设想讲故事真的是唯一的出口吗?按羊群效应,这是OK的,如果不讲点故事我就死了吗?我也不能为了你们想听故事就编一个,我得自己真的有故事才行。首先我得展现品牌基础层面的产品逻辑,我问我自己是从哪里开始的,我是从材料开始的,所以材料是我最底层的逻辑。我要纵向的去研发材料的可能性,就像Kartell研究塑料一样,我去研究色泥怎样能做到表里如一,为什么它的安全性比其他上色釉的瓷器的安全系数要高,材料如何变换出让你觉得表情丰富的颜色。
如果这个盘子大家看到的是一个颜色,它就是一个盘子,放在超市,放在自由市场,它就是一个盘子,当它有了800种颜色,它就是一个艺术品,就会让你从另外的维度和别的视角去看了,这种消费习惯就从无意识变成了有意识。设计北京也有一些荷兰设计师的作品,他们就是重复这个元素,把它放到很多的器型当中去,这种不断的重复你就会发现哲学思考。哲学思考就是换一个角度去看世界。就像塞尚,这个角度是喷泉,那个角度就是马桶,倒过来去看这个世界、就是哲学思考了。所以,你得有底层逻辑,知道这部分是从哪里来的,材料和工艺一定是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有什么样的故事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我要编这一季的故事,而是颜色的出现就像做盲目的化学实验一样,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第一次烧都是粉色的,第二烧出来6个颜色。发现这3个色怎么那么像男的,另外3个色像女的,诞生了SHE&HE系列。由此就延伸到在生活场景,如果请客人,这边是男款的那边是女款的,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人的心思就会一览无遗。再比如她送给他,他送给她的时候,可能我告诉你,我是表里如一的,这是本身产品带来的,而不是我编出来的,这才是讲故事。
提问:施路远老师,您今天主持的论坛,跟刘孜探讨了这么多有深度的话题,放眼整个大的行业圈,您看好其他人跳到设计圈的跨界吗?
施路远:我觉得这个行业特别需要被打破,中国这么多年都是主要依赖房地产商业思维模式来做设计,所以,我们好像不是在做设计,而是在做房地产。这是问题,离开房地产设计好像不能独立生存了。比如说刘孜她有自己的产品,但是现在设计师没有了甲方、没有了项目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吸取圈外人的想法、别人的经验。
提问:您一直在美国和中国两地跨越,您对这届北京国际设计周有什么样的看法? 外界的力量进来以后,对原本的设计师会造成冲击吗?
施路远:今年的设计周更多元,越办越好。我觉得国外的设计周更商业一些,中国的设计周政府元素较多。看到刘孜作品的时候,发现有较多方面是我们遗忘了的思考,因为没有进行这些思考,所以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刘孜做的连体盘子,我看了就想我做了这么多年设计,怎么这么笨、就没想到。其实根本不是笨,虽然我们见的东西很多,但总是有缺失部分,是自己看不到的,当别人做出来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我缺这个。如果没有看到刘孜做那样的盘子,我可能这辈子这个地方就缺失了,如果到老了躺在床上才看到那就太惨了,所以我们要看别人,与圈外人对话、让自己更完全。设计师是直线思维,横向能力都比较差,分析能力也比较差,所以我们需要不停的往外看,就像八爪鱼一样、偶尔还是应该回钩思考。
提问:刘孜老师,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刘孜:我跟很多设计师不太一样,我不是看到市场的缺口和市场的痛点才去做设计,那是功能展现。我们的作品可能是审美排在功能前面。很多人跟我说你每一季都得有故事,没有故事卖不出去,现在写公号都得有故事,我是一个特别纠结的人,我设想讲故事真的是唯一的出口吗?按羊群效应,这是OK的,如果不讲点故事我就死了吗?我也不能为了你们想听故事就编一个,我得自己真的有故事才行。首先我得展现品牌基础层面的产品逻辑,我问我自己是从哪里开始的,我是从材料开始的,所以材料是我最底层的逻辑。我要纵向的去研发材料的可能性,就像Kartell研究塑料一样,我去研究色泥怎样能做到表里如一,为什么它的安全性比其他上色釉的瓷器的安全系数要高,材料如何变换出让你觉得表情丰富的颜色。
如果这个盘子大家看到的是一个颜色,它就是一个盘子,放在超市,放在自由市场,它就是一个盘子,当它有了800种颜色,它就是一个艺术品,就会让你从另外的维度和别的视角去看了,这种消费习惯就从无意识变成了有意识。设计北京也有一些荷兰设计师的作品,他们就是重复这个元素,把它放到很多的器型当中去,这种不断的重复你就会发现哲学思考。哲学思考就是换一个角度去看世界。就像塞尚,这个角度是喷泉,那个角度就是马桶,倒过来去看这个世界、就是哲学思考了。所以,你得有底层逻辑,知道这部分是从哪里来的,材料和工艺一定是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有什么样的故事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我要编这一季的故事,而是颜色的出现就像做盲目的化学实验一样,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第一次烧都是粉色的,第二烧出来6个颜色。发现这3个色怎么那么像男的,另外3个色像女的,诞生了SHE&HE系列。由此就延伸到在生活场景,如果请客人,这边是男款的那边是女款的,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人的心思就会一览无遗。再比如她送给他,他送给她的时候,可能我告诉你,我是表里如一的,这是本身产品带来的,而不是我编出来的,这才是讲故事。
提问:在设计层面体现出您说的良好的中间状态大概是什么时候?
施路远:未来设计师要往演艺和娱乐方面走一走,因为影视方面对设计节目的需求非常大。以前所有的所谓设计电视节目其实都不是设计节目,而是装修节目,都是敲敲打打的装修、改造、搞地产。很简单,因为商业赞助的公司都是建筑公司或者装饰公司,谁出钱就给谁拍,现在政府的导向已是不要再弄那些东西了,而是强调设计科普、体验、审美和文化。到底什么是设计? 提出了要求,电视台也要有所转变。大众也有强烈需求,各行各业都有很强的转变意识,所以我们要做全方位的培训。设计师的想象力快于他的嘴,许多设计师的嘴非常慢、非常紧,如果想上影视节目、都要经过专业训练。所以请刘孜来指点一下我们这个行业。
大多数人就像钟摆一样,很容易被操纵着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其实人最好的状态是视线很宽但只在中间晃,不要一下子就走到极端,我什么都要(购物狂)或什么都不要了(断舍离)。多数人是没有自我思考和独立审美的,他是被别人忽悠带着从这一端到另一端。起码要经过这一轮,中国真正好的设计状态应该会在未来的3—5年出现,把该扔的东西都扔了之后,才发现那也是一个错误,经历两极后再回到中间、中庸,才有可能造就一批有丰富审美和生活经验的人,其实现在很多设计师和消费者还是在经历中,这个过程必须得经过。
提问:很多设计师的理念是在不断变化的,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施路远:一个设计师,专业端是给客户服务,所以必须兼顾自我和迎
提问:施路远老师,您今天主持的论坛,跟刘孜探讨了这么多有深度的话题,放眼整个大的行业圈,您看好其他人跳到设计圈的跨界吗?
施路远:我觉得这个行业特别需要被打破,中国这么多年都是主要依赖房地产商业思维模式来做设计,所以,我们好像不是在做设计,而是在做房地产。这是问题,离开房地产设计好像不能独立生存了。比如说刘孜她有自己的产品,但是现在设计师没有了甲方、没有了项目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吸取圈外人的想法、别人的经验。
提问:您一直在美国和中国两地跨越,您对这届北京国际设计周有什么样的看法? 外界的力量进来以后,对原本的设计师会造成冲击吗?
施路远:今年的设计周更多元,越办越好。我觉得国外的设计周更商业一些,中国的设计周政府元素较多。看到刘孜作品的时候,发现有较多方面是我们遗忘了的思考,因为没有进行这些思考,所以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刘孜做的连体盘子,我看了就想我做了这么多年设计,怎么这么笨、就没想到。其实根本不是笨,虽然我们见的东西很多,但总是有缺失部分,是自己看不到的,当别人做出来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我缺这个。如果没有看到刘孜做那样的盘子,我可能这辈子这个地方就缺失了,如果到老了躺在床上才看到那就太惨了,所以我们要看别人,与圈外人对话、让自己更完全。设计师是直线思维,横向能力都比较差,分析能力也比较差,所以我们需要不停的往外看,就像八爪鱼一样、偶尔还是应该回钩思考。
提问:刘孜老师,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刘孜:我跟很多设计师不太一样,我不是看到市场的缺口和市场的痛点才去做设计,那是功能展现。我们的作品可能是审美排在功能前面。很多人跟我说你每一季都得有故事,没有故事卖不出去,现在写公号都得有故事,我是一个特别纠结的人,我设想讲故事真的是唯一的出口吗?按羊群效应,这是OK的,如果不讲点故事我就死了吗?我也不能为了你们想听故事就编一个,我得自己真的有故事才行。首先我得展现品牌基础层面的产品逻辑,我问我自己是从哪里开始的,我是从材料开始的,所以材料是我最底层的逻辑。我要纵向的去研发材料的可能性,就像Kartell研究塑料一样,我去研究色泥怎样能做到表里如一,为什么它的安全性比其他上色釉的瓷器的安全系数要高,材料如何变换出让你觉得表情丰富的颜色。
如果这个盘子大家看到的是一个颜色,它就是一个盘子,放在超市,放在自由市场,它就是一个盘子,当它有了800种颜色,它就是一个艺术品,就会让你从另外的维度和别的视角去看了,这种消费习惯就从无意识变成了有意识。设计北京也有一些荷兰设计师的作品,他们就是重复这个元素,把它放到很多的器型当中去,这种不断的重复你就会发现哲学思考。哲学思考就是换一个角度去看世界。就像塞尚,这个角度是喷泉,那个角度就是马桶,倒过来去看这个世界、就是哲学思考了。所以,你得有底层逻辑,知道这部分是从哪里来的,材料和工艺一定是底层逻辑,底层逻辑有什么样的故事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我要编这一季的故事,而是颜色的出现就像做盲目的化学实验一样,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第一次烧都是粉色的,第二烧出来6个颜色。发现这3个色怎么那么像男的,另外3个色像女的,诞生了SHE&HE系列。由此就延伸到在生活场景,如果请客人,这边是男款的那边是女款的,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人的心思就会一览无遗。再比如她送给他,他送给她的时候,可能我告诉你,我是表里如一的,这是本身产品带来的,而不是我编出来的,这才是讲故事。
提问:在设计层面体现出您说的良好的中间状态大概是什么时候?
施路远:未来设计师要往演艺和娱乐方面走一走,因为影视方面对设计节目的需求非常大。以前所有的所谓设计电视节目其实都不是设计节目,而是装修节目,都是敲敲打打的装修、改造、搞地产。很简单,因为商业赞助的公司都是建筑公司或者装饰公司,谁出钱就给谁拍,现在政府的导向已是不要再弄那些东西了,而是强调设计科普、体验、审美和文化。到底什么是设计? 提出了要求,电视台也要有所转变。大众也有强烈需求,各行各业都有很强的转变意识,所以我们要做全方位的培训。设计师的想象力快于他的嘴,许多设计师的嘴非常慢、非常紧,如果想上影视节目、都要经过专业训练。所以请刘孜来指点一下我们这个行业。
大多数人就像钟摆一样,很容易被操纵着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其实人最好的状态是视线很宽但只在中间晃,不要一下子就走到极端,我什么都要(购物狂)或什么都不要了(断舍离)。多数人是没有自我思考和独立审美的,他是被别人忽悠带着从这一端到另一端。起码要经过这一轮,中国真正好的设计状态应该会在未来的3—5年出现,把该扔的东西都扔了之后,才发现那也是一个错误,经历两极后再回到中间、中庸,才有可能造就一批有丰富审美和生活经验的人,其实现在很多设计师和消费者还是在经历中,这个过程必须得经过。
提问:很多设计师的理念是在不断变化的,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施路远:一个设计师,专业端是给客户服务,所以必须兼顾自我和迎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王昱东向城外诚DXD北京设计互联中心专题园区授牌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投资理财需谨慎,切勿轻信投资承诺,本站与任何网上投资行为无关。
相关知识
刘孜跨界做设计,对话城外城DXD总设计师施路远
刘孜跨界做家居 打造现实版《爱丽丝梦游仙境》
卫浴企业跨界做橱柜 是机会还是陷阱?
做板材17年后 大王椰砸20亿跨界做全屋定制
网易直播|TATA木门成都大店开业 孟也&李云迪跨界设计门
阿玛尼跨界做豪宅,阿玛尼艺术公寓完美呈现
家电跨界做橱柜行业 需针对市场另起团队
家居半年报:2016上半年十大创意营销事件
一脚跨入设计中心2.0 时代 城外诚“聚集设计力量”搞设计!
开讲啦|施路远:设计在脚步走动方寸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