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完全竞争的成熟的产业,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也有必要提出本行业的产业政策。笔者在参考建筑卫生陶瓷“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产业政策的建议,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一、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属于传统产业领域,目前技术创新能力仍然很薄弱
1、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跟踪并开发建筑卫生陶瓷前沿技术,鼓励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技术,推动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
2、引导和鼓励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以相关院所或高校为核心建立面向全行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利用技术集成和新技术工程化应用开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鼓励开展“产学研用”联合开发和委托开发。
3、引导建筑卫生陶瓷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如建筑卫生陶瓷生产装备制造商、检测设备制造商、原辅材料生产商及建筑施工单位,共同研发建筑卫生陶瓷新品种以及新的施工方法。
4、引导和鼓励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与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培养和委托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院士工作站,引进高水平人才,聚集智力资源。
二、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标准化工作方面
鼓励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机构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争取国际标准的起草工作,积极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单位或相关工作组发起人;及时制定修订我国建筑卫生陶瓷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原材料标准的制定,加强建筑卫生陶瓷配套产品标准的制定。引导和鼓励建设服务于全行业的建筑卫生陶瓷产品质检中心、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三、从技术发展路线方面
1、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引导和鼓励建筑卫生陶瓷生产企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开展以产品轻量化、增加品种、提升质量、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安全生产为重点的技术改造。
2、重点发展厚度小于6毫米的陶瓷板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发展轻质陶瓷砖和建筑保温陶瓷产品生产线和工艺装备技术;大力推进陶瓷砖减薄工艺技术、成套装备,干法制粉工艺技术,连续球磨工艺技术,陶瓷砖塑性挤压成形工艺技术,陶瓷生产的低温技术,窑炉、喷雾干燥塔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球磨机、风机等装备节能改造技术,高效收尘、脱硫、脱硝技术与装备。大力推进轻量化节水型卫生陶瓷生产及应用配套技术,利废型新产品生产技术,卫生陶瓷产品修补技术。
3、推广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的生产工艺,推广卫生瓷高压注浆成型技术、低压快排水等新工艺和装备,推广用于卫生陶瓷湿坯和石膏模具的少空气干燥系统,推广使用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在线检测系统,进一步向中控系统进行技术延伸。
4、鼓励开发功能性建筑陶瓷产品的生产技术,如蓄热(集热)型建筑陶瓷板及其配套系统的生产技术,蓄光型建筑陶瓷生产技术,功能型产品,包括防滑、防污、抗菌、自洁净新产品,隔热、保温、隔音等多孔陶瓷板生产技术等。
5、鼓励技术创新,通过布料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改进丰富建筑陶瓷产品种类,鼓励创意设计,加强文化艺术等在陶瓷产品设计中应用,推进以研发和工业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在陶瓷砖花色图案、卫生陶瓷模具设计开发、应用整体设计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6、科学开发和利用陶瓷原料资源,实现规模开采和综合利用,重点产区加快原材料标准化和产业化,保护黑泥等优质资源。推广低品位原料的综合利用技术,鼓励使用红页岩等低质原料和工业废弃物等生产陶瓷产品;研发推广新型色釉料,各种陶瓷外加剂,锆原料替代原料等;加强工业废水的处理与综合利用;鼓励使用符合要求的可回收的复合材料或其他材料部分替代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制品。
7、企业应建立建筑卫生陶瓷生坯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使用废瓷作为原料循环利用,鼓励和引导新规划的产业园区引入以废瓷或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废弃物(如石膏)为原料的产业。
8、加强企业节能量评价工作,加强能源管理,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提高全行业能效水平。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强技术改造。加强余热回收利用,对窑炉、喷雾干燥塔等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大力发展节能技术改造企业。
四、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信息化技术方面
鼓励建筑卫生陶瓷企业推进条码技术、射频识别等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建设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化集成系统,创新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模式;完善并提高物流效率,发展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相关知识
对建卫陶瓷行业技术政策的建议
陶瓷卫浴行业亟待转变的六个观念
盘 点:2010中国卫浴行业正在发生的四大变化
品牌的成功才是关键点 卫浴行业差异化的分析
2011年建卫陶瓷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2.2%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标准4月实施 将大力监管
战略同盟 谈谈陶瓷行业厂商关系的发展与变革
陶瓷卫浴行业2013年的流行风向
中国陶瓷行业发展背后的三大隐忧
卫浴行业“最低消费”的背后有何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