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直播:设计沙龙第5期 设计师心中的大设计

直播:设计沙龙第5期 设计师心中的大设计

https://m.biud.com.cn 2012年10月16日17:16 家居装修知识网  

  策划背景:一个小小的设计创意,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一个充满创意性的设计理念,可以成就世界级的著名品牌。到底怎样才算是大设计,相信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一样。本期沙龙我们站在设计者自身的角度来看问题,通过他们的角度,聊一聊他们心中的大设计。让我们沉下心来更多地关注设计,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而非一味地追逐商业利益。

  搜狐设计师网第5期设计沙龙与《雅居生活》杂志“设计派”栏目联合主办,聚焦“设计师心中的大设计”,到底何谓梦想?何谓设计?何谓艺术?敬请关注!

  本期座谈嘉宾:

  邹若腾:视平线室内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总设计师

  潘向东:广州市城市组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设计师

  曾耀钧:广东元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题】:设计师心中的大设计

  【主办】: 

  【时间】:2012年9月4日 14:00--16:00

  【地点】:广州市越秀区新庆路11号别墅心友汇精英私人会所>…………………………………………………………………………………………………

  ▲ 搜狐设计师网全程直播此次活动


黄浩罡:《雅居生活》总策划、副总经理

  【黄浩罡】今天非常高兴三位行业内非常有代表性的老师来到雅居生活和搜狐家居设计师网共同举办的活动,今天谈论的话题就是《设计师心中的大设计》。我们知道设计无大小,只是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对设计的定位不太一样。我们关注结果,也就是设计的结果和设计案例的呈现,我们也非常注重设计师成长的过程。

  下面介绍座谈的嘉宾:


邹若腾:视平线室内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总设计师

  【邹若腾】视平线室内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总设计师,邹老师毕业于设计人都比较崇拜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有11年欧洲工作的经验,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老海归。邹老师深受林语堂哲学的影响,林语堂是中国非常著名的文人和大家。林语堂的人和文都崇尚闲事,因此提出要摆脱烦恼的生活,提倡中庸的哲学,今天看到邹老师气定神闲的装扮,我们知道邹老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邹老师除了做室内设计,还和他的夫人正在做纤维艺术方面的研究与创作。我们期待看到他们的纤维艺术和设计方面的优秀案例。


潘向东:广东省城市组建设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总设计师

  【潘向东】广东省城市组建设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总设计师,就我个人而言,在2001年,我在美院就看到城市设计组的展览,城市组在南中国地区可以说是盛名赫赫,今天见到了掌门人潘老师。潘向东著名的案例就是西塔,中轴线上非常漂亮的庞然大物。


曾耀钧:广东元邦集团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

  【曾耀钧】广东元邦集团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非常出色的设计人,广东美院毕业的,是我的校友。曾总是先做了很长时间的老师,然后再做设计的。有人说他虽然是个大个子,但是做事很细腻,很严谨。据说现在在学习高尔夫,尝试休闲的生活。

  【黄浩罡】我是《雅居生活》杂志总策划,接下来有请两位美女主持,就本话题进行采访。搜狐家居设计师频道记者 吴金丹、《雅居生活》杂志 吴佳佳。



《雅居生活》编辑 吴佳佳

  【主持人吴佳佳】您认为一名设计师,需要具备哪些基础条件?

  【潘向东】具备哪些条件,从一线设计师来说,分不同的种类,根据不同阶层的设计团队,需要具备不同的基础,我们只能是泛泛的说一下。我们这个团队,看重的是思考能力。如果只会对着图纸设计的话,对设计来说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还有就是判断力。城市设计是跟业主或者是使用者拟定设计的目标,是为了完成目标而设计的,如果找不出定位的设计就是不对位的。阅读是现在所有设计师的习惯,但是有的人虽然看了很多的书,却找不到对自己能力有帮助的。室内设计并不是要求非常专业,系统的,但是我们非常看重以上的三点能力,不同的行业要求是不同的,只能是各取所需。

  【邹若腾】我认为是“道”和“术”的关系,比如说一个设计师会什么,例如会绘图或会做效果图,这是设计师技术层面的内容,这只是“术”的层面。但是,如果进一步从道的层面来讲:则是从理论到实践融会贯通的一个完整体系,不但要对自己本专业内容精通或者是掌握,还要对建筑、景观工业设计、平面设计以及其他的设计领域有所了解。如果对其他的设计领域有所了解或者是比较熟悉,会对设计本身有比较大的帮助。再进一步如果对其他领域和学科:如艺术、哲学、文学、历史、及科技……等有一定的知识,修养更加全面的话,那就接近“道”的层面了。设计师有不同的层次,而成长过程又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对基础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就象一个金字塔,尖顶部分是看得见的,如你的成就,你的作品,而下面基座的宽度和厚度就是基础学养。刚入行,肯定是“术”的层面。努力往上向“道”的层次走,从开始阶段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进而又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已完成了质的转变,到了“随心所欲不逾轨”的层面了,到达“道”的层次了,离你们说的大设计就更近了。另外,我认为设计师类似于“杂家”,因为设计师接触很多如艺术、科技、工程、工艺、材料等方面的知识,知识面的广泛,对自身的设计会有帮助。

  【曾耀钧】刚才潘老师和邹老师都介绍了,我的内容跟他们基本上是相同的,补充几点不同。我们三位都是老师,设计师的范围是很广的,例如汽车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等。我认为设计师分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的,无论是做汽车、广告还是其他的都是人体工程学的,还包括人类行为学、心理学、色彩、音乐等等,都是属于基础性的。另一方面我认为是审美的内容,要对基础学科有所了解,也要了解各种文化,这对设计有很大的帮助。任何知识对人在以后的道路中都是有所帮助的。一个城市的设计好不好,体现在建筑和服装,其中包括了很多科技的层面。


搜狐家居设计师网 记者 吴金丹

  【主持人吴金丹】今天的主题是设计师心中的大设计,三位嘉宾提到设计、服装、建筑、室内都是不同的。很多人认为设计和艺术是融合的,那么设计讲求的是什么,跟艺术有差别吗?

  【曾耀钧】设计从定位来讲,教科书中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功能性的设计,凳子、汽车的功能要满足,如果不能满足的话,设计师就失败了;第二个层面就是经济性,不仅仅要适合这个公司,而且是可以普及的。如果你设计的内容,大家不能接受那就不行;第三个层面是美观性,这跟艺术性是一样的,表现了思想和文化。真正跟艺术相同的就是第三个层面,例如建筑艺术。

  【邹若腾】我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而纯艺术跟设计又有很多的不同,纯艺术一般来说是没有限制的,艺术家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艺术创作,这是主观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可以不管受众怎样。但是设计简单的讲就有甲方和乙方的关系,是委托和被委托人的关系,除此之外,设计受到材料与工艺限制、预算金额的限制以及项目时间上的项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设计师提供的是服务,为特定的项目、产品提供服务。因此设计的时候就有一定的限制。七十年代末,我刚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求学时,老师就告诉我们“设计就是在限制里面打天下”。这句话讲得太清楚、太明白了。让我们这些设计学子从此清楚自己的地位与思维方向。设计的高明之处,就是在限制之中充分发挥到最好,这才是设计最高的境界。

  【潘向东】实际上设计是系统的工程,需要很多人共同完成,艺术有的时候是个人完成的。艺术是很大的,有个人艺术,行为艺术,如果狭义的讲,被社会认知的艺术,我想表达出我的情感或者是想法,就将它变成艺术品,然后再推向市场,创作的过程中,就由一个人来做的。设计一开始就进入到社会的体系中,各个专业中。因此设计是系统工程,两者之间互相交叉,因此在特定的情况下,某个时间段项目的设计,才会非常清楚两者的区别。设计师也好、艺术家也好,好象没有关系,又要理清楚,又要辩清楚,目前社会上是比较难分清的。

  【主持人吴金丹】我们讲的大设计,一个是你自己做的大设计,一个是别人认可的大设计,你心中的大设计是什么?已经出现了吗?是否已经锁定目标或已在事实当中?

  【潘向东】如果就建筑、景观、工业设计而言,我是第一次听到大设计。据我了解大设计相当于天文学的范畴,大设计应该是折回的称谓或者是其他的称谓,在业内是比较少提大设计的,我们将它理解为重要的项目。大设计并不是一个项目非常大的设计,而是比较有意义的设计,例如一个小的项目,例如教堂的设计等等。我们理解的大设计可以说是社会或者是民众对项目的认知,尤其是现代信息社会,大家都具备获取信息的平台,很难出现大师。我认为大设计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前有大的设计。近期的哈丁格(同音)又是一个转折或者是节点,设计师是否成熟,设计是否给业主带来什么,我认为是不一定的。我认为大设计是两个边界的交集,决大多数都是在大的系统内,比较客观的满足业主需求的设计。

  【黄浩罡】您已经锁定了心目中的大设计,是否有目标。

  【潘向东】这个不是由我们来讲的,像我看起来比较老,实际上是长的比较着急,因此不敢谈大设计的。目前有的项目是比较大的,有的项目是受影响的。但是从设计的层面来讲,还是处于分析目前业主的条件,业主的需求,然后按照高标准的要求去完成业主的要求,我还处在这样的阶段。

  【黄浩罡】处在跨时代的阶段。潘向东不是大设计的想法或者是范畴,下面请邹老师谈谈看法。

  【邹若腾】大设计不能单独的从某个层面讲得准确或者是讲得清楚,我自己的理解,用简单的方式表述大设计的话。我认为纵的坐标是历史,横的坐标是当今的时代,例如当代中国、美国、欧洲、美洲各国等等。如果一个个人或一个设计作品或一个团体或学派、理论体系,在当代有影响,在设计史上能留下一点痕迹的话,我认为应属于“大设计”概念的范畴了。 大设计不一定是巨大的工程,我认为很小的设计,如果可以对世界产生一定影响或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模式,或对人类文明进步有积极的影响。例如苹果的手机也好,IPAD也好,我觉得可以称之为大设计,因为改变了很多,对人的行为模式都有影响,这就是大设计。例如八十年代“索尼”的随身听,体积非常小,也可以说是大设计。因为它对人类的生活、习惯与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设计史也留下他的影响与价值。讲到这里,在中国我想到两个人,第一位是袁隆平,一位农业学家,他太伟大了,在没有怎么增加土地、肥料、劳动力等因素的情况下,他研究的杂交水稻的科研成果,就可以将产量提升这么多,中国又是农业大国,他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对中国社会以至世界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跟袁隆平对比的话,我们设计师会感觉自叹不如。另一位是刚刚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这是中国建筑师第一次获得国际最重要建筑奖。这让我看到中国设计的曙光。在中国,工业、产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中,中国的设计师如果能够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促进中国的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想想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能量啊。多么大的贡献啊!我们是设计师,当然我们不能提升粮食产量与钢产量。但我们可以加速中国工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提升工业产品的文化与艺术内涵,美观,实用和功能的作用,提升产品的附加价,也就提高了国家的软实力。其实中国的设计师真是大有可为的。再讲王澍,我们都清楚中国建筑的现状,当今中国有这么多的建筑和设计的机会,而现实中,中国成了外国建筑大师们施展才能,扬名立万的舞台。而很少看到中国建筑师能拿出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设计作品。我认为王澍,他的设计道路对中国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应该是大有启发的。他几十年来受了很多的非议,而自己专心的钻研,不浮躁、不跟风,默默耕耘,才会有今天的成就。是否是大设计,要留给后代人评论。




  【主持人吴佳佳】您自身出品的大设计是什么?

  【邹若腾】我们都希望设计出好的作品,是否可以在历史上留下痕迹,这不能空谈。现在中国设计师我认为最需要的一点就应像王澍一样,沉下心来,专心、专注,不要浮躁。刚才潘向东讲现在的社会很难出大师,大家比较浮躁,急功近利。或可以把中国和日本试着对比谈一下,现在讲到日本比较敏感,但我们要研究对手才能战胜对手。我们知道中国人遇事喜欢谈“大”,因为我们是大国,因此语言习惯上有“大跃进”、“大革命”、“大开发”……等,什么都冠名“大”,这么大的国家,这种气度和大国的心态是自然的。日本是小国,岛国,但是日本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很专业、专注于一些细的地方。有的时候不是光冠以大就可以的,眼光、气魄大,目标要大,但落实到具体事物,还是要从小处做起,无论是设计、研究都需要做扎实,做专业才好。作为设计师,谁都想做出有影响力的作品,成为大师。但是我认为还是要脚踏实地的去做。“大设计”不是自己封的,应由同行评价,后人评价。

  【曾耀钧】邹老师将大设计分析的相当到位,我是非常认可的。大小是相对而言,邹老师提到了中国的大,大开发,大跃进,大手笔等等,但是我了解的大,例如项目的重要性,其次,项目的大小,第三是项目的深度,做好一个设计是不容易的,丹麦一个设计师设计一个沙发花了三年的时间,结果享誉全球,企业后来给了他1000万美元,他将每一个细节做的非常到位,从沙发的皮质等等都设计得到位,不能说是小设计。深圳有一个设计师是做酒店设计的,老板对他很相信,这位设计师花了五年的时间对酒店进行设计,他将酒店的功能和细节分析得相当到位,也许他没有设计酒店的经验,也没有大公司的经验,但是他设计的比较成功,因此也可以说是大的设计。德国的埃诺橱柜在承诺保修50年,设计师为了研究橱柜,为此进行了30年,对每一个橱柜的功能以及怎么使用都是相当到位的。

  我们不要只是贪大,心目中的大设计就是将设计做好,做成有创意性的设计,这就是大的设计。今天的沙发我坐的很不舒服,因为我感觉坐起来不舒服。例如一个凳子的设计,可以将中国几千年的礼文化充分的设计出来。

  大学时的梦想是什么,同学问我。问我是想做设计师还是想做什么,如果允许的话,我自己做工厂,做设计,赚钱后,自己成为老板,自己做社区,做楼盘,从园林绿化等等都由自己来做设计,建成环保的企业。

  我们现在也搞房地产的设计,现在的情况不是设计师说了算,而是投资方说了算,就是资本话事。巴黎的罗浮宫是因为有当时的政治家,才成就了当时的设计师。因此任何的设计都是在经济建筑之上的,设计师不要认为老板不懂设计,要贴近当下。现在很多的项目都追求大气,追求大项目。法国的中心区是将近百年设计出来的,但是广州的珠江新城十几年就建成了,天河也是二十年左右建成的,因此设计不能盲目的追求大。

  【主持人吴金丹】如果给你机会,给你完成梦想的所有条件,三位嘉宾最希望设计什么?

  【曾耀钧】我一直是做住宅的,我读大学的时候,我是一个乖学生。老师说毕业后不一定都要找一些大公司做一些大项目,实际上做好家庭装修业是不容易的,设计好家庭装修也是不容易的,因为一切都是从小和基础开始的。从技术层面来讲,考虑的是人性的内容。如果我想设计的话,我希望做一个楼盘,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希望做一个综合体。例如珠江新城给我一块地,里面有写字楼、住宅、公园等等,要体现很好的居住环境、商业环境,这是我的梦想,实际上是没有人投资几百亿给我的,除非我老爸是地产商。

  【邹若腾】我跟曾总有同感,在我的设计工作实践中,我曾经做过很多大的项目,但是我感觉很疲累,因为需涉及的环节太多,接触人太多,需处理的事情太多。要有很强健的身体和心脏。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和更好的条件做设计。因此,我的理想小一些,曾总想做社区,而我就想做一套自己能说了算的项目,自己同时当甲方与乙方。最理想是为自己设计建造一套住宅,从建筑、园林、室内、一切都由自己完成。项目的意义与设计的价值并非由大小决定的。我们知道美国的建筑大师赖特所设计的一栋“流水别墅”,对整个设计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很奇怪,中国室内设计是分工装和家装的,但是国外是没有这样分的。

  【黄浩罡】别墅就是工装,因为涉及到建筑。

  【邹若腾】好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无论项目的大和小。

  【潘向东】希望设计小房屋。

  【主持人吴金丹】:什么样的小房屋?

  【潘向东】90平方米的小房屋,一大半的设计师都希望设计小房屋,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希望受任何条件的约束。例如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最终建一到二个不受任何约束的小房屋。

  【黄浩罡】小房子有怎样的特点,例如在深山里面,还是力学和功能学有挑战性。

  【潘向东】都不是的,一个设计师能够支撑一直做下去的原因,除了可以满足家庭生活的需求,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小理想,这是可以支撑自己的原因,否则就走不下去,因为设计是太虚的。刚才邹老师谈了一个观点,自己不走出去,或者是挑自己喜欢的作品来做。对此我是认可的,但是有不同的想法。

  我认为设计是需要积累的,才可以变得更加的成熟。我们要做不同的项目,才会慢慢的积累,使自己慢慢的升华。如果不参与到社会中去,就很难获取好的项目或者是好的思想,因此我要勇敢的走出去,我是非常不愿意走出去的人,但是为了公司和团队我要走出去,我会吸收各种资源、信息,慢慢的汇聚成为最精华的内容,希望在职业生涯中设计出贴近实际的产品。

  我认为设计是需要多年的积累,才可以汇聚而成。刚才有提到中国的设计,日本的设计,除了将自己的团队和公司经营得正常运作,还要打造自己的设计符号,这方面目前中国是比较弱的。大家无法描绘出什么是中国当下的设计,还是回到老古董中去寻找中国的设计,我认为设计是有时代性的,否则就是将以前的内容翻出来再设计。在中国如何才可以做出当下的设计,这一点是值得思考的。现在日本和其他的国家都在寻找,例如世博会的“中国红”,经过了中国式设计的探索,虽然造价高了一些。用什么样的形式和空间关系,符号关系和细节做一个小小的房屋,感觉是中国式的,而且是当下中国设计的内容,这一点是否可以做到,我不知道,不一定是别人给钱来做,即使是自己花钱来做,也要探索下。

  【邹若腾】潘老师提了很好的想法,这是很多中国设计师心中一直考虑的内容,也是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中国整个国家来讲,有各种设计的实践,国外也有很多大师在中国进行各种建筑的实践,这样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让我们看看历史上的中国,宋代有宋代的韵味,唐代有唐代的风格,民国时期也有其独有的特点。解放后五十年代的建筑看起来虽然有一点笨,或者是大气也好,起码也有特定的,代表那个年代的风度和风格。现在涌现出众多的新建筑,全欧洲加起来的新建筑也没有中国多,再过一百年,两百年,我们的后代如何看我们这个年代的建筑?会是怎样的风格? 在中国的设计史上应有什么地位?

  【黄浩罡】他们会没有素材用的。

  【邹若腾】现代的中国设计师,有责任感的设计师,我认为应该考虑这些问题。我们能够为后代的设计师提供什么内容,提供什么样的参照。我们的作品如何才能代表这个时代的风度?我认为有两点是重要的——中国的、当代的。

  我觉得王澍在这方面思考了,实践了,我看过他的文章,他学术上相当有深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他的朋友是一位国画家,请王澍为自己60平方米的住宅做室内设计,而王澍构思设计这个方案用了4个月。

  【黄浩罡】朋友都急死了。

  【邹若腾】最后交给朋友的是两张草图和和几行文字的说明,建议朋友应该怎么做。这位朋友按照他的意思,更做了很好的发挥。两人的合作成就了一个好的作品。这个案例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而且是多方面的,这有作品大与小的关系、有甲方与乙方的关系,还有设计快与慢的关系。我觉得在目前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及对设计师而言,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设计。可能“慢”比“快”要更有难度,‘小“比”大“更有难度。我认为这可以作为设计学院的教学案例,中国应有一部分设计师,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设计师,关注这个命题。探索研究、实践现代中国风格的设计。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工作。当然,各种风格都应该探索、实践。但首先我们是中国设计师。


  【主持人吴佳佳】非常感谢三位老师分享了众多心中想要做的案例,你们认为成就一个大设计与年龄、名气、资历有直接关系吗,为什么?

  【 潘向东】这个问题跟刚才的问题有重叠的地方,我的观点是,做一个好的设计如果没有沉淀、阅历的话,就很难成就好的设计,这是我自己的认为。好的设计跟艺术是有关的,一个画家不仅要学习画画的技巧,还要经历知识面、刊物的阅读,最后画出的作品才是展现人生和时代的。为了引导年轻设计师才提出这样的问题,应该静下心来,不要急功近利,不要马上想达到目的。实际上我自身也是深有体会的,包括团队的建设以及自己做设计,都是按照步骤来做,慢一点,慢慢的实施,每一个阶段,慢慢的解决,才可以打造成熟的设计。我们目前还是处于想象或者是空间的设计,这五年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进行系统的设计,还有就是材料的搭配,下一个五年我们会在灯光、内饰、人文等方面进行研究,我们希望再过五年解决人性关怀或者是科技感,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设计中,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体现,不能说一下子将全部的内容都罗列其中,成熟的设计,不是简单的造型和功能,实际上还有文化的内容。

  科技导入日常生活,可以说是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重点,如果加入科技的话,对房屋的设计而言是完全不同的。例如苹果的设计改变了很多,但是现在的设计都太着急,应该一步步扎实的去做,才可以走到下一个阶段,按照设定的目标和计划去完成,才可以设计出好的作品。

  【邹若腾】说无关也有关,或者我把这个问题延伸一下来谈。成就一个人也好,成就一个作品也好,都需要环境和条件。先说成就一个人吧,首先要有广度和深度,要有精通的专业,一定是某个方面的专家,如果没有广博的修养和知识面的话,也不可能真正的做到精专。讲到作品,我们谈了很多。但如果其它的条件不具备,就算是大师也不一定可以做出大的作品,设计大作的诞生需具备各方面条件,不似文学作品,曹雪芹关起门来就可以写出来《红楼梦》这样的巨著。也要看时代和各个方面的原因,这是比较复杂的。我读过一本书叫做《首脑论》,其中一个观点就是有三个因素,才能成就一个大政治家 ,就是一个大国,一个政治家,一件大的事件。以中国的观念表述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大时代和大事件,地利——背景是一个大国,人和——你得有大政治家的素质。比如二次大战,成就了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大家都知道,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他成名的背景是经济强国——美国,年代——现代主义蓬勃发展的黄金年代,加上他具备大师素质,从成名初他在美国所做的几个著名作品到法国罗浮宫的入口金字塔的争议而达到事业颠峰。

  试想,如果把贝聿铭的职业黄金时期放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年代结果可能就大大不同。可能他就从军抗日,成为炸桥樑、炸铁路、炸雕堡的专家了。又或者他出生在索马里的话,那又是另一条人生道路了。

  所以,如果没有合适的年代,没有合适的环境,或者是合适的事件,也不一定能够打造出大师。

  【曾耀钧】我对两位老师的观点是认可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谈。大师跟年龄、名气、资历是否有关系,我认为有关系的。但是我认为还跟团队有关系的,例如迪拜塔,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是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团队上百个组合,是用人类综合资本打造的大师级的作品。

  现在的信息量比较多,要求也跟之前不同。主创设计师是有理想的,如果资历年轻的话,例如做一个总统展览厅,改了12次,包括当年罗浮宫也做了很多次,方案改了又改,因为当时是年轻和没有名气的。

  中国银行总部,设计了七年,怎么做的,现在怎么会有一栋建筑用七年的时间进行设计,这说明甲方认可设计师,也认可设计师的作品。因此重要的还是甲方,给怎样的资源,怎样的条件给设计师。如果有一个很大的项目,请邹老师和潘老师,给了充足的时间,大量的资金,而且有方方面面的人才来支持,就会容易出现大师级的设计作品。同一个项目,不同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作出的产品一定是不一样的,这是我的观点。

  【主持人吴金丹】您对于设计师的“名气”是怎样看待的,希望被关注吗?

  【黄浩罡】有一个前提,一次到武汉看一个楼盘,楼盘有广告墙,写的是香港设计大师梁志天设计,我的朋友就问,梁志天是谁,我就告诉他是香港知名的设计师,他就说不知道。实际上设计师行业是不被关注的,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定位了自己人生,例如我们从小就开始画画,当时为什么要做设计师,我是为了自由,自己做设计多好,后来发现就像邹老师说的,我们总是在很多限制之下做设计。

  【曾耀钧】我简单的说个人的一、二个观点。名气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尤其是乡下的孩子,从小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影响,希望自己出人头地,或者是去当官。如果不在乎名利,意味着已经成功了,或者是不希望在媒体上露面。

  这个社会上最顶层的不是银行家、不是总统、不是政客,也不是大商人,而是有钱家族的后裔,他们已经不愿意在媒体上露面了。媒体中报道的,是有商业氛围的。而且媒体的力量是庞大的,可以令你很快成名。一个普通的人,也可以包装成为很有名的人,这是商业的目的,我没有被炒作过,没有拿过奖,所以需要名气,就需要媒体的报道。如果一个大师级的成功作品,就会获得荣誉,而不是名气。目前的名气是有商业氛围的,我自己也会追求这些,因为要考虑公司的业务。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不希望有名气,也不希望成为公众人物。

  【邹若腾】这个问题还是度的问题,坦白的讲,或者是从自己是否喜欢的角度来看,我是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但如果说一点不都在乎荣誉的话,那我就是虚伪的了。我们希望自己的能力,或作品能被社会认可,肯定,这是人之常情。例如今天这种场合,有机会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来,这是我的责任。但这也是抛头露面,“名气”也是社会对设计师工作的一种肯定。他或者会为你的工作提供更大的舞台。我们都在经营自己的公司,因此从商业的角度来讲,多多少少都要考虑这些问题,多多少少跟个人的想法有一点矛盾,感觉也讲不清楚。

  【黄浩罡】中国人太含蓄了!

  【潘向东】我很少在媒体上出现,我舒服的话,可能会出现在媒体上,如果不舒服的话,就不会出现在媒体中。对于名气怎么解读,我个人需要同行的认可。如果业主说城市组不行,我就紧张了,因此这种情况下是在意名声的,我们需要努力的做好这份工作,得到业主的认可。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个人越少出现就越好。因为一个团队中,个人非常强的话,团队就变弱。如果团队强了,个人弱了,才符合我的原则。现在很多业主都不认识我了,但是认可我的团队。如果设计师只追求名气,实际上对个人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因为内心不断的膨胀,对设计没有好处。十年前也参加过一些比赛,也拿过一些奖。但是最近三年不会感觉自己很厉害,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是这三年学习的机会也减少了,我到国外,发现我们的设计跟国外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因此要多认知,要沉下心来做,个人的虚名不重要。一个人将事情慢慢的做好了,业主认可了,才可以慢慢的将作品做好。有的设计师获得了二、三十个奖项,但是作品一般。我希望我服务的业主认可,小圈子内大家可以交流,也不一定非常认可,大家聊一下设计,聊一下其他的内容。我习惯在小圈子内去聊聊,你做了什么,由别人去评价。我尽量隐藏在团队里面,辅助设计师以及团队的理念,让他们慢慢的往前走,也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他们继续培养更加年轻的设计师,推动团队的发展。团队在我的带领下,看到设计师的成长,这是我比较欣慰的,这是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


  【主持人吴佳佳】刚才问的都是比较小和个人的问题,现在问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在座的三位设计师,你们认为中国的设计跟国外的设计有多大差别,区别在哪里?范围主要是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

  【潘向东】这是我以前会考虑的问题,在设计市场和设计行业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每个人的角度或者是视觉不太一样,我从自身感觉,国内的设计师如果跟某一个国家对比的话,不同的设计被社会认知不会相差太大,如果跟西方社会总体的设计进行对比,相差的还是比较大的。

  大家对设计的认知就不太准确,刚开始讲了很多大师级的设计,他们的目光点是真正的回归到人性或者是这类东西,这种认知是非常大的,如果是成熟的设计,必须要跟人有最大的关联,尤其是欧洲和新加坡的设计,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如果从创意或者是追求新的内容来看,国内很多的建筑师、设计师是做的比较好的。我比较忧虑的一点是概念,现在是信息时代,获得信息是容易的。核心的问题是设计系统,国外几个优秀的设计师都是拿几个案例进行宣传,很少有厉害的设计师带着系统来介绍,很少会将思想体系和完整的设计体系带过来,例如材料体系,设计体系等等。

  【黄浩罡】到国外是否考察到完整的设计体系。

  【潘向东】可以感觉到,但是没有看到。他们的设计体系跟国内是完全不同的。

  【黄浩罡】包括每个环节的结合吗?

  【潘向东】是的,这几年都在想这个问题,也希望尝试,但是付出的代价是比较大的。

  【黄浩罡】我记得你在美院重点讲的就是你的系统是怎样摸爬滚打出来的,但是孩子们不理解,认为怎么不讲案例。

  【潘向东】无论多么先进的案例都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图片网上都可以搜索到。

  【邹若腾】对于我们而言是经验之谈,但学生们对此无认识、无经历,也就难于理解。

  【黄浩罡】潘向东当天讲了一头汗,因为没有空调,但是学生认为没有色彩,我们却听的很精彩。

  【邹若腾】这是艺术教育的问题,学习方法的问题。

  【潘向东】真正的区别在于设计系统,而不在于概念。恰恰相反的是,名设计师过来讲的都是图片。我上次去歌剧院参加座谈会的时候,里面也是讲案例,大家都是凑热闹,实际上只能通过他的图片去感受,但是思维方式是怎样的,都没有体现出来。国外的公司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只要将自己的概念放进去,就可以运作,而且出来的结果各方面都是比较成熟的,如果没有系统的话,任何的概念进去,都是从头到尾每个环节都是创新的,变成了该用力的没有用力,不该用力的地方用力了。

  如果是放图片的话,大家就当是放轻松,凑热闹,我们需要的是深度的交流。这是公司最核心的技术,我们跟国外一定是有区别的。国内的设计师要有这方面的认识,要逐步的建立自己的体系,你的想法是怎样的,如果没有体系运作的话,就无法将你的想法运作起来。国内和国际的区别,就是体系的区别。现在的设计师还是沉迷于设计图或者是施工图,这样就无法做出好的设计。

  现在我们开始认识到,但是建系统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辛苦的,每一步都是没有产值的,都需要积累,我们正在做平台。如果有了系统,就有了平台,可以代替我们进行,也会使公司不断的成长,这就是国内和国外最大的区别。

  【邹若腾】“现在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好像这是莎士比亚的话。中国现在如此快速的发展,拥有广大的市场,室内、环艺设计师从无到有,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感觉中国就像设计大国,众多的设计师。稍微好一点的设计师都有饭吃,有很多的活,而且经常的加班加点。我在欧洲呆过,没有那么多的设计师,也没有那么多的活。所以他们对待设计可以比较从容。国外的设计师是比较稀有的,一个社会中有多少人,其中有多少律师,多少医生,多少公务员,这是有比例的,目前,中国的设计师比例偏高。

  【黄浩罡】我们有些庞大的公司,例如进行两个月的电脑培训,到了社会上就可以说自己是设计师,甚至还有免费的培训,这是很有意思的。

  【邹若腾】我经常在设计协会等场合就这些问题,跟年青设计师进行过交流,或者说是忠告:设计师要有危机感,中国不可能永远都需要这么多的设计师,设计师这个职业是竞争非常大的职业,换句话说这碗饭不好吃,要做好准备,自己好好的充电,不然经济大潮过去后,就像股票一样,很多东西都要淘汰,此时就要淘汰一批设计师,所以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

  从目前社会的现状来看,跟欧洲和发达国家相比是不同的,大量的设计任务甲方要求要快,设计费不一定很高。就催着你,赶着你,希望你很快的完成设计作品。不像国外的设计,因为国外的设计时间比较长,比较细致。中国的设计师比较容易挣钱,国外的设计师心态比较稳定,没有急功近利,因此也比较容易出好的作品,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九十年代初,我在欧洲的一家设计公司工作时,有一次与公司的老板聊天,他从欧洲一家著名的美术学院硕士毕业,创办他的设计公司已超过十年,他拿出当年本科时同班的同学合照,感慨地说,当年毕业时共有12位同学,十几年过后,12个人只剩下3个人还从事跟艺术有关的职业,其他的都改行了。由此可见,设计行业竞争的激烈。而在当今中国,几大美院本科生毕业后,少有找不到工作的,大家都抢着要,这也是一个原因。

  【曾耀钧】我说几个数字,目前中国一年的建筑量是欧洲三年建筑的总量,我们是在这样的速度下发展的。第二,中国建筑的寿命,平均是33年,欧洲建筑平均是55年,日本和美国分别是43年和47年。刚才潘老师讲设计系统的问题,我想到了德国修第一条地铁的时候,三公里用了十年的时间,广州的地铁花了多长的时间,这说明设计的严谨性是不够的。中国目前很多的建筑都在拆,这是中国极速发展造成的,也说明我们是不成熟的。目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发展的速度也是很快的。这是众多建筑垃圾产生的原因,在五、六十年代做建筑设计师的人说,我们也没有办法,刚大学毕业就让我们设计政府的大楼,没有经验就硬着头皮上了。

  【黄浩罡】这也是大的设计,敢于创新。

  【曾耀钧】欧洲有300年的设计历史,中国只有30年的设计历史,这是成长的过程。造成这样的结果也是政治氛围和经济导致的,我们跟国外的差距是相当大的,严谨性和系统性都是差距的。 2009年我跟一个甲方合作,一个800平方米的项目,费用是20万,要求从设计到完工是4个月,但是给我的时间是3个月10天,施工时间是20天。我在2005年、2006年的时候,广州很多的设计是收不到设计费的,都附属于工装和家装中,是免费设计的,因为大家不认可,现在已经逐步认可设计了。 我们很在意创意和效果,例如将照片在杂志上刊登出来,大家感觉比较好看,但是设计基本的功能未能解决。有一次房地产进行精装修招标,有一位设计大师来做,展示的照片是很好看的,但是基本的功能没有解决,这就是我们跟国外的差别,包括时间性、重要性,还有功能性,不能只看表面是否好看。


  【主持人吴金丹】三位嘉宾都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包括中国和国际建筑的对比。最后一个问题是,您对中国和广州的设计现状有哪些看法,包括解决的建议。

  【黄浩罡】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潘向东】毕业后就到了广州,也做了一些好的作品。一个设计师,不要总是怨天怨地,现在的机会已经比之前好了很多,如果设计师出现了问题,要从自身考虑,解决这些问题。因为设计师是社会中很小的一分子,广州的设计师要有感恩的态度。设计的时候,会很痛苦,因为碰到的事情会很多。虽然中国的设计市场和广州的设计市场有很多的问题,我的团队也有很多的问题,但是大家还是应该朝着正面去看和发展。应该扎扎实实的将自己的团队建设好,通过团队的成长,去接一些自己喜欢的项目。即使不喜欢,也要满足业主发展的需求,通过间接的力量,能够发挥设计师应有的力量,其他的委屈等等,设计师应该放下,这是设计师应有的基本态度。

  【黄浩罡】邹老师可以快人快语,犀利一些也没有关系的。

  【邹若腾】刚才说到这个年代,虽然有很多的不如意,或者是抱怨,但是我总认为现在是中国的设计师的黄金年代,当然有很多的问题。但毕竟养活了这么多的设计师,这么多的人可以从事这个职业,可以一展自己所能,又有这么多的机会,这么多的项目。设计师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但是否成才,就要靠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悟性了。我是广州出生的,我目睹了广州五十年的发展,我记得1983年毕业的时候,我都不愿意到广州工作。当时的广州,看起来乱哄哄的,到处堵车,到处都很脏,结果就在1983年到深圳工作了,多年后我看到广州是越来越漂亮。整个沿江路都很漂亮,珠江新城也很漂亮,看到了很大的进步,但问题也不少,这些问题不说大家也明白,说了也白说。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是大体是往好的方向发展。有的东西急也急不了,因为牵涉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太复杂了。什么地方被水淹了,什么地方有怎样的问题,我们都希望改变的快。但是总的发展方向是好的。我作为设计师,还是要感谢这个年代。

  【黄浩罡】有感恩的心。

  【曾耀钧】邹老师很包容,很厉害。

  【黄浩罡】有点厉害,曾总有话要说了。

  【曾耀钧】黄总说了,快人快语。

  【黄浩罡】对年轻设计师要有批判的精神。

  【曾耀钧】我记得2007年某个网站讲广州最受尊重的十大家装设计师,我也不知道怎么就被评选为广州十大最受尊重的计师,也许我做的工作比较多,但是名气太大了,我承受不起。中山有媒体采访我,问我,名设计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我只是说了一点,设计师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做设计的时候,要对得起业主,对得起社会。有的时候做不好,可能是因为知识面等等原因造成的,这一点我们是理解的。设计师为了将造价做高,例如跟业主说做300万的餐厅,不是将功能做得更好,而是将造价做得很好,浪费了材料。因为造价高了,自己的费用就高,这种做法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度,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在里面。既然作品在你手里,就要对业主负责任,做出自己的专业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不仅是我们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中央也意识到,因此提倡科学发展观,全国上下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摊大饼,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现在就要科学的发展,很多的建筑设计只有半年的时间,二、三年就建成。社会在飞速的发展,领导为了政治工程,因此出现了很多不健康的东西,这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是经历的过程。

  到目前为止,中国室内设计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法,专业的美术学院还是比较好的。如一个大学毕业生,学校有42门科37门是文化科,设计创意的比较少,只有色彩构成,专题设计、审美情趣等等,因此不能叫做体系。广州美院下的集美组,一直在全国领先,因为有三位老师,用15平房的房屋挂盘做到今天,他们带着学生去做方案,因为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实验区,有这样的土壤,就是因为这个市场,这样的土壤,因此成就了一批设计师。广州的设计师什么都可以做,主要是因为有经验,这是历史发展的过程。无论设计、施工、立项都要按照规律去发展,我也感觉到政府越来越健康,例如有一个项目,立项后,就在媒体上公布,由大家来招标,以前的情况不是这样的,某一个大的项目,就是由一、二个领导拍板的,没有任何的论证,现在的发展是越来越好的。

  【黄浩罡】谢谢三位嘉宾,我们设计主题的时候,也有很多的考量。本身从题目来讲,设计师心中的大设计,有一些关键词,例如心中的,也可以用批判的精神,哪怕是讽刺的精神来看待大设计,也可以通过梦想的感觉,设计师的成长,社会的成长,项目的成长来看所谓的大设计,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由小到中到大,过程和轨迹就是设计师的轨迹,也是行业的轨迹,这么泛的话题,今天得到了三位老师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解读,这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专业媒体,潜心在行业中做服务的媒体,只要我们在,设计师没有改行,我相信这个话题会一直演绎下去,整个的过程中,我们谈到了划时代的东西,我们非常向往大时代下产生的大设计,能否在当代再出现,我们也谈到在一线的设计师,或者是功成名就的设计师对下一代设计师的期许,再次感谢大家。

  【主持人吴金丹】本次沙龙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精彩发言。

特别鸣谢:心友汇提供场地支持


相关知识

直播:设计沙龙第5期 设计师心中的大设计
直播实录:设计沙龙第2期 开餐厅的设计师
家居智库沙龙第六期实录:如何做好发布会?
智库沙龙第七期实录:家居企业如何玩转双11
电商沙龙第3期:十几位创业者谈家装电商干货满满
素颜家居界第5期:家具业设计品牌
直播:习晋探讨科技民族化传统现代化的设计
家具设计培训:万众期待第四期清华美院家具设计高研班即将开课
家居面孔第5期:甘肃定西经销商 王嘉艺的“玩”与“拼
搜店第5期:帮“森林系”美女寻找棉麻沙发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直播:设计沙龙第5期 设计师心中的大设计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176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