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反思大学校园生活的小说《那年那月那时》,是根据作者王利的二十七本日记为基础材料,断断续续地写了七年而成。用作者的话说,它基本上表达尽了 他二十五岁之前的全部思想,有关于“青春,理想,现实,命运,局限,教育,体制,社会,历史,人性,道德,价值”等命题的反思。
关于写这部小说的初衷,作者文中提到,“就像有次,一个朋友开玩笑地说,‘你写这些东西,不能吃,不能喝,耗费你身体,耗费你思想,有什么意思?’可那时 一群年轻人兴高采烈地谈论着衣食住行,女人,金钱,文明,现代化,我却莫名地不知所措,总感觉有些东西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失去,群体对此无意识而已。 因 为我常常感到孤独,在儒家文化上,这表示我是一个不完整的人,我与这个世界失去一定的协调性。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的这种残缺,它是一种漂白剂,漂白 着我的这种无尽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拉扯的不平衡性。当我的理想和现实发生了某种断裂和差距,我尝试着用写作的方式修复和对接它们,使二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不至于使我不知所措地活着。这,或多或少成为我写作的初衷。”
从这部小说的开篇,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出作者王利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内心不断沸腾的人,他在前言中写到,“ 我有时想,我到底算不算得上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病 人。如果这些东西不写出来,像小时候随意丢在角落里的一只啃了一口的红薯或馒头,烂在那里,亦或烂在心里,我的人生是不是照样继续,不受影响?该吃饭时吃 饭,该撒尿时撒尿,没有思考,没有声音,到了一定年龄,或缘于生理需要,或迫于周围言论,或屈于父母紧逼,妥协于面前一条已被父母设想好的路,找个不差的 女人,谈谈恋爱,结个婚,性生活,生个孩子,领着一份不高不低的薪水,在这个城市里晃悠。一直到老,默默死去。死的时候,可能会有几个关联的人留一些真诚 的眼泪,也可能没有。之后,再没有人怀念他,甚至提起他。他的墓碑上写着,‘谁的子女、丈夫或者父亲”’,四平八稳地躺在那儿,就像这个人的一生一样。就 是这样一种存在,这个人一生都没有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生活,为物质所奴役,活在画满框框的体制中,按部就班,墨守陈规,活着只是简单地活着,庸庸碌碌,死 气沉沉,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机械地,麻木地复制着活者的符号。而我从来都是那种比顽石还要顽固的偏执狂,即便全世界怀疑我、否定我,我也要按照内心的想法走 下去,‘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即便是倒行逆施,我也要以一副帝王之气做我一个人的王,走向讥嘲,走向荒漠,即便飞蛾扑火,终其一生无所成 就,我也绝不做一个粪土不如、阿猫阿狗式的人。”
所以,他一直在这部大学校园题材的小说中表达他对于生命本质的一些东西的理解,一些深度、极限的思考。就像他说的那样,“正因为我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病 人,而写作是一次疗伤,排出体内的毒素,自我净化,从而使自己更健康地活着。所以,我开始在用文字去表达......”
整部小说的感情基调偏于沉郁,但时不时有幽默、哲理的闪现,文字干净,作者说,“在本质上,这部小说是给人温暖的,而不是绝望的东西”。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知识
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反思大学生活之作《那年那月那时》
谁发明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
“曲亿团”:中国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O2O成功案例
红星美凯龙倾力打造 家居业真正意义上的黄埔军校
泛黄老照片:苹果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办公室
冠珠《致梦想》举行媒体交流会
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完善之法律思考
新标门业:真正意义上引领个性开启定制风潮
万家乐李涛:燃气热水器必将成为未来发展主流
《陶瓷板》产品的标准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