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聚焦卖场转型之路

聚焦卖场转型之路

https://m.biud.com.cn 2014年06月26日10:40 家居装修知识网  

 

   居然之家,再造“新光”奇迹

  “7月底,家之尊的改造工程将全面完成。”居然之家副总裁孟祥民在造梦(Sleepmaker)床垫家之尊店开业仪式上说,目前居然之家家之尊国际家居馆正在进行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整,改造升级后的家之尊,将引进更多国际顶尖家居产品,而家之尊涉及的进口产品的品类也更加丰富。

  此前,居然之家总裁汪林朋曾多次强调,今年将全面提升居然之家的定位,并在全国范围内复制北京家之尊国际家居馆模式。

  居然之家此举意欲何为?业内人士推测,居然之家是想在家居业内复制“新光天地”模式。

  客观来讲,在家居行业复制“新光天地”的模式并非天方夜谭,但这似乎并非易事。

  家居卖场正走百货业“老路”? 

  “如果一味地拼价格,家居卖场就该走上百货业的老路了。”曾在北京一百货商场任职的老牛说,百货业曾一度依靠超低折扣、大力度促销吸引客流。但在“电商”迅猛发展的时代,实体流通企业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自寻死路。“实体流通企业的促销力度再大,在价格方面,也很难与‘电商’对抗。”老牛认为,百货业惯用的这种做法,绝不值得家居流通业借鉴。

  近几年,若说受“电商”冲击最严重的,百货业首当其冲。

  网传的一份“2013年北京百货销售不完全排名”显示,2013年北京百货前十共计实现销售347亿元,同比下降1.9%。榜单中,排名前十的百货,业绩下降的有3家,而涨幅在10%以上的仅2家。

  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百货业的销售额正显现出下滑的趋势。

  “不得不承认的是,‘电商’的确给百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但这并不是根本原因。”老牛认为,百货业辉煌不再,其本质原因是缺乏特色,整个行业“千店一面”,同质化太过严重,这才让“电商”有机可乘。

  如果百货商场不能给消费者一个非来不可的理由,就无法吸引足够的客流。而客流量的下降,则变相增加了商家的成本。于是,商家通过提高售价来弥补利润缺失,然而高售价反过来又会让客流进一步流失。就这样,百货业陷入了“怪圈”。

  这个百货业“怪圈”,似乎正在向家居业蔓延。

  “没有活动等死,做了活动找死。”北京一老牌家具公司的总经理老何感慨道,厂商的利润一直在缩水,“一些企业已经连续几年没挣到钱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做活动没生意,可做了活动,虽然成交量上去了,却依然没挣到钱。“家具的价格年年涨,可依然跟不上各方成本上涨的节奏。”老何说。

  在各种成本中,渠道成本的提高给国内厂商带来的压力更为突出。因为升高的渠道成本并未带来客流量增长。“这几年尤为明显。”每当提到客流量,身为家具厂老板的老张便会感慨道,“这两年家居卖场的客流量明显减少,甚至卖场里店员的数量都比消费者多。”老张常说,如果家居卖场的客流能有宜家的一半,他就谢天谢地了。

  “新光天地”书写的奇迹

  如何走出“怪圈”?新光天地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开业第4年便登上全国百货销售排行榜冠军的位置,并且蝉联至今。

  在一份网传“2013北京百货销售排行榜”上,新光天地以75亿元销售额,再次位列榜首。而榜单显示,当年北京百货前十共计实现销售347亿元,新光天地占22%。

  身处竞争日益惨烈、业绩持续下滑的市场环境中,新光天地却取得骄人成绩,这一切究竟如何造就?

  业界一致认为,新光天地的成功与他们的明星运营团队不无关系。在地段把握、品牌引进、经营模式、服务细节以及对市场的敏感等方面的精准判断,让新光天地从中国高端百货中脱颖而出。

  “以前,百货招商部的人一个个都牛着呢,别说挑个好位置,就是想进去都得看脸色。”万先生曾经是一位经营家纺产品的厂商,据他回忆,新光天地在招商的时候,便显现出与众不同之处,“只要是好品牌,新光天地便会主动争取,哪怕不收租金,甚至自掏腰包为品牌提供店面装修,也在所不惜。”

  提到新光天地,就会联想到国际一线奢侈大牌齐刷刷的店面,让人仿佛置身奢侈品王国。然而,为了供奉这些“大牌”,新光天地可谓不惜血本。

  2006年,正在招商的新光天地,为了吸引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入驻,不仅留出了毗邻长安街的超过1000平方米的最佳位置商铺,甚至开出天价装修补贴等诸多优厚条件吸引其进驻。

  然而当时Louis Vuitton并不看好新光天地。那时的大望路,马路边遍是卖红薯、卖烤串的摊贩,而马路南侧则是整天尘土飞扬的公交车站,与高端这个词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更别提与已经相对成熟的国贸商圈抗衡了。于是,当时已经在国贸设置了一家旗舰店的Louis Vuitton,放弃了仅一站地铁之隔的新光天地。

  Louis Vuitton的放弃,让古驰(Gucci)成为这家临街大店的主人。据万先生回忆,Gucci开张后不久,就达到单月1500万元的销售额。

  而为了吸引设店颇为谨慎的香奈儿(Chanel)入驻,新光天地更是甘愿“租400,送400”,承诺Chanel店外400平方米的广场,除Chanel以外,任何品牌都不能使用。

  这些看似“赔本儿”的买卖,却让当初并不被看好的新光天地,三年实现了“三级跳”:2008年,新光天地的销售额为25亿元,2009年达33亿元,2010年增至48.29元。三年间,新光天地保持了每年30%以上的增长率。

  开业第4年,新光天地则以65亿元的销售业绩,成为全国百货单店营业额排名第一。从此,被业界誉为“中国最大最赚钱的单体百货”。而新光天地的成功经验,也成为各行各业纷纷效仿的样本。

  家居业复制“新光”模式时机成熟

  “新光天地”创造的商业奇迹能否在家居业复制?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时机”已经成熟。

  事实上,新光天地的成功离不开“时机”:恰逢其时地搭上了奢侈品消费在中国市场高速发展这班“快车”。

  世界奢侈品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增长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201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达126亿美元,占全球份额28%,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奢侈品消费国家。也正是这年,新光天地登上了全国百货单店营业额冠军的宝座。

  新光天地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与百货业整体不温不火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年前,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家居行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

  “生意好的时候,没有人会思考如何发展。”老高经营床垫生意多年,亲历了家居市场几度沉浮,他说,也正是这次市场“寒流”,给家居卖场敲响了警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持续几年的楼市调控,不仅抑制了房价的快速上涨,更结束了“生产企业闭着眼睛都能挣钱”的时代,家居业迎来了洗牌期:粗制滥造的生产企业被市场淘汰;而一些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也开始冷静思考如何控制企业规模。即便是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这类大型连锁家居流通企业,也面临着厂商要求缩减店面数量的压力。

  无论“牛市”还是“熊市”,都不乏“机会”。

  “我们发现,高端市场尤其是进口家居市场发展得相对稳定。”居然之家总裁汪林朋正是在貌似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中,发现了新的“商机”。2010年底,他果断地在居然之家北四环店,开出了家之尊国际家居馆。

  事实上,当年很多圈里人并不看好家之尊。他们认为,在国际顶尖家居产品厂商眼中,居然之家太过本土化,而对国内高端消费群体来说,居然之家显然不够私密,看起来也不够“高端”。

  然而,经过了三年多的发展,家之尊在居然之家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正逐渐显现。截至2013年底,居然之家全国83家分店的销售额共300亿元,而营业面积4万平方米的北京家之尊国际生活馆的销售额便达到8亿元。

  “国家整体经济形势的走向,对高端市场的影响并不明显。”老高说,因为高端市场的好坏并不取决于大众的需求。在波动不定的市场环境下,高端业务对稳定卖场发展的作用明显。

  “对高端尤其是进口家居市场来说,现在是发力的最佳时机。”蓝色早晨家居总经理刘万友说,进口家居市场的走俏看起来有些突然,但其实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辐射到中国,但对中国家居市场而言,却并不算绝对的“利空”消息。因为正是这场金融危机,让国际家居“大牌”们开始重视中国市场,渐渐放低了进入中国的姿态。

  同时,奥运会的举办,让中国人的国际视野更加宽阔,对于国际事物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百货类产品,家居类产品亦是如此。

  进口家居市场经历了多年的培养后,正逐步走向正规化,业内脱颖而出一批优秀的进口家居商,而这些都成为家居卖场复制“新光”模式的基础。

  招揽打牌,得换个角度儿想事

  舍不得“密度”套不找“大牌”

  新光天地的成功虽与其占尽“天时”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突破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让它从众多百货中脱颖而出。

  若想在家居业复制“新光天地”模式,摆脱传统的经营思路是第一步,不仅要将“服务至上”落在实处,更要学会大胆取舍。

  “与那些老资格的百货商场相比,新光天地展现出了独特的气质。”室内设计师大勇说,新光天地的通道间距,是北京所有百货中最宽的,而这也是他更愿意到这里来购物的原因,“新光天地的通道间距能达到4至6米,相比之下,北京其它百货的通道宽度大多在2至3米,有一些甚至不足1米。”

  对百货来说,每平方米都意味着一沓租金。但新光天地的理念却不相同,在它眼中,宽敞的内部空间设计,让顾客一进入商场,便可将店内的品牌浏览个大概,随后迅速找到心仪的品牌。

  舍弃了少量建店空间,却吸引到更多的高消费群体前来购物,新光天地显然棋高一着。

  新光天地一层国际精品区共设10家品牌店面。记者在家之尊国际家居馆的最新店面规划图中看到,目前一层共设12家品牌专卖店,其它各层店面的数量,也较调整之前有所减少。

  家居产品属于“慢速消费”领域,消费者的购买频率远低于服装、箱包等产品。这种降低“密度”的做法,在家居卖场是否可行?

  “进口家居产品定位在塔尖,其销量也势必在塔尖的位置。”作为进口床垫的代理商,老高并不苛求订单量,反而更看重每一单的单值。“与普通家居产品厂商不同,进口家居商对渠道成本的变化并不敏感。”

  “其实公共空间还可以更宽敞、更精致些。”一位进口家具店的销售人员说,家具店需要的展示空间比较大,以卖场现有的硬件条件,如果公共空间再宽敞的话,家具店内部就太局促了,“所以也只能如此了。”但她建议,如果再投建新的进口家居品卖场,空间设计和布局是卖场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要比客户更了解它和对手

  新光天地的成功,与其运营团队的专业化不无关系,他们对各大奢侈品牌熟稔于心。“要把品牌落位做得专业是很难的。”曾在百货招商部工作的浩子说,一名专业的招商人员,一定要比厂商更了解它自己以及它的竞争对手。“比如,如果你想让Chanel进驻,对方势必关心它旁边是什么牌子,招商人员一定要说出如此落位的理由。如果你规划得不专业,厂商就会犹豫。而开始的落地不专业,不仅会影响品牌的销量,百货后期的管理运营也会出问题。”

  正是意识到品牌对高端卖场的重要性,居然之家家之尊国际家居馆此次才本着“品牌”致胜的原则重新调整店面布局。

  过去,家居卖场给品牌分配店面的时候,通常以进口家具代理商为主导,只要代理商手里攥着“王牌”,就有资本与卖场讨价还价,为手里的其他品牌“谋”个店面,而且,代理商往往会为利润最高的品牌争取好位置,但也许这个品牌的知名度与其所处的优势店铺位置并不相符。

  当国际一线品牌和三四线品牌混居时,难免让人觉得卖场似乎并不那么“高端”。在“新光天地”模式中,品牌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

  “此次调整,就是为了全面提升进口馆的品牌档次。”孟祥民说,在安排销售展厅位置的时候,是将指定的店面分配给指定的品牌,整个过程则遵循品牌知名度高者优先的原则,哪个经销商手里有这个品牌就可以进来。

  由“唯代理商论”转变成“唯品牌论”听起来似乎只是角度的转变,但这需要卖场的招商团队更加专业,必须对国际上的一线家居品牌了熟于心。

  然而,对于一直专注于国产家居品的传统家居卖场的招商人员来说,那些“洋”名字却显得有些陌生。

  “进口家具行业的发展瓶颈,并非来自市场,反而源自专业人才匮乏。”蓝色早晨家居总经理刘万友说,很多国外的家具企业都有百年历史,尤其是那些以手工艺著称的品牌,他们往往是代代相传,每一个品牌甚至每一件家具,都蕴含特别的故事在里面。如果想把家具做得原汁原味,就必须熟悉这些品牌的历史,“家具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果不了解产品所阐释的生活,他所呈现出的店面难免令人觉得别扭。”

  “真正的国际一线品牌,对于店面位置的选择、店面内部装修等环节都十分谨慎。”刘万友说,一开始,家之尊很看重他代理的法国品牌Moissonnier,为了给该品牌留出足够的展示空间,家之尊打算将一个位于该馆正面且面积较大的店面留给Moissonnier,然而法国人却谢绝了这番好意,其原因简单且直接:大店的位置虽好,但对面就是国产家具馆,与品牌定位不相称,他们宁可让店面面积缩水,也一定。要那个符合它们“身份”的店铺位置。

  家居流通企业的未来在哪儿?

  有人说,传统百货业是栽在“电商”手里,然而却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只是表象,并非主因,“同质化”才是百货业逐渐失去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其实,家居卖场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能够买到的品牌,在蓝景丽家、城外诚、集美家居也可以见到,居然之家提供的先行赔付、无理由退换货等服务承诺,在其他卖场也能享受。似乎唯一的差别,仅仅体现在购物环境方面,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卖场投建时间的远近。随着卖场不断改造升级,未来这一差别也将被弱化。

  比百货业幸运的是,目前家居业“电商”尚未成气候。

  多数家居生产企业在全国的发展更依赖于代理商,因为产品的配送、安装及售后都是由地方代理商来负责,而产品销售则主要依托传统渠道。碍于卖场威慑,考虑到保护代理商利益,厂家往往会保证同产品线上、线下同一价。失去价格优势,“电商”对家居厂商而言,更像是鸡肋。

  但家居“电商”未来会怎样,没人敢断言。家居卖场如果要保持吸引力,就必须给消费者一个非来不可的理由,而品牌往往是制胜的关键。新光天地便是最好的例子,它拥有了几乎全部国际一线品牌,也就牢牢锁住了一大批高消费群体。

  在室内设计师大勇看来,国际一线品牌永远不会受到“电商”的冲击。

  “到奢侈品店购物是为了享受那一过程。”大勇说,在购物的过程中,导购员谦逊并且专业的服务,能给他带来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在网络世界是无法实现的。

  正因为如此,即便从长远来看,国际一线品牌也一定是家居卖场的“自留地”。更重要的是,这片“自留地”往往具有排他性。

  国际一线家居品牌所销售的产品动辄数万元,有些甚至达到数十、上百万元,而投建一个店面的资金往往需要千万元量级,因此,一家代理商往往不会在同一地区投建过多店面。这样看来,只要卖场率先签下品牌,便抢占了商机。

  然而,目前进口家居市场尚处于发展初级,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运营行为,这也给卖场增添了风险。

  “出于对中国市场的不信任,很多国际家具品牌并不承认‘独家代理’这个概念,他们往往会将产品交给多个国内代理商去运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进口家具代理商说,也正因为渠道混乱,国内进口家具领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行为。

  市场行为不规范,会增加流通企业的风险。一位百货业的业内人士表示,家居卖场如果想降低风险,目前只能靠自己“擦亮眼”。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http://haikou.jiaju.sina.com.cn/ 海口装修

 

相关知识

差异化经营 家居卖场转型之路何在
聚焦卖场转型之路
用感官寻求新时期的红木家具卖场
家居卖场开启转型之路 究竟谁能凤凰涅槃?
家居卖场开启转型之路 谁能凤凰涅槃?
电商化冲击波持续袭来 家电卖场踏上转型之路
电商化冲击波持续袭来 家电卖场踏上转型之路
电商冲击波持续袭来 家电卖场踏上转型之路
居然之家双11斩获208亿 家居卖场转型找到新方向
家居卖场未来之路 继续外扩还是盘踞市区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聚焦卖场转型之路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398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