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同时另一个消息也传出,国务院已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由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小组长。其实,自最高领导人今年年初提出京津冀一体化以来,北京也开始了最为严厉的城市限制准入措施,京津冀一体化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推动。那么在中央提出新的户籍改革方案,并且建立了协调领导机构,是否能对于区域一体化有所帮助?特别是当前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已经非常明显,大城市病已经非常严重的情况,京津冀一体化应侧重何处?就此问题,南都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郑新业教授。
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发展差异很大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中央如此强调京津冀一体化,这里有什么大背景吗?
郑新业:京津冀一体化经常被误读的,认为这仅是一个区域发展的问题,事实上其背后有中国当前的大背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沿海前端开放一直是重点,从上世纪80年代广东珠三角开放到90年代长三角的开放,中国的开放程度在主要经济体中是遥遥领先的。从进口加出口占G DP比重而言,中国占70%左右,美国和日本常年稳定在22%-23%。美国和日本都是国际贸易大国,但它们是开放小国。主要经济体的开放程度,唯有德国和英国可以和中国一拼。汇率在上升,结余在上升,伴之巨额的外汇储备。再加上贸易导致的环保标准、劳工标准比较低,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劳工问题、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可以说中国对外贸易开放的潜力已经差不多了。这种情况下,如果再进一步开放,假设汇率不升值,对外贸易情况差不多就稳定,增长率也会越来越小。以进口和出口占GDP比重来说,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拐点,或者很长时间之内会保持这个平台。但对本届政府来说,问题是广大的内陆地区靠什么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广东和上海这些较为发达的地区有自己的烦恼,但是总比甘肃、青海、新疆、河北、河南、山西这些欠发达地区要好。
南都:是否可以说京津冀地区本身就是三个地区,两种发展程度,不同发展路径的问题?
郑新业:以国际贸易衡量,河北其实是一个开放程度非常小的省份,外贸在G D P占比不超过1%。河北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人均G D P比较低,比较穷,经济结构既重又脏。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河北很难有其他的发展路径。但是北京很习惯地要求河北提供这样的服务,不搞这些重工业高污染产业,这实际是让河北放弃现在的发展模式,而一心为北京买单。首先看经济结构,钢铁、玻璃、水泥、陶瓷等产业,河北都占全国总产量的20%左右。钢铁产能过剩其实是个伪命题,钢铁的产能从1996年过亿之后,产值、产量、企业数量都是上升的,投资一直是稳定增长的。河北迁安县的钢铁产量就相当于德国一个国家的产能了。过去十年,正好是中国基建大规模上升的时期,高铁站、高速路、住房、城镇建设,全部有钢材需求,由此才有了河北的重工业大发展。如果去做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北京的资产投资和河北的钢铁产能高度吻合。河北的经济支柱是钢铁、玻璃、水泥、陶瓷,这些产业带动了经济增长。所谓高耗能本身也不是问题。只要有收益,资源就不是问题。负面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但同样的问题在其他内陆省份,诸如山西也存在。环境污染是一个跨区域的问题,这就成为现在京津冀的区域矛盾的焦点。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阶段的差距,又因为地理的关系,衍生出来一系列矛盾,这才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层次背景。
一体化的核心问题是河北发展的问题
南都:那么京津冀一体化具体要考虑的实际目标是什么?
郑新业:之前的主要内容是北京的地位是政治、国际交流、科技、文化中心;北京的未来的产业要以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为方向;城市建设中要搞增量建设;建设宜居城市;治理环境污染。北京的城市病,首先是环境污染,现在的处理办法,把北京的制造业转移到河北,实际没有解决污染问题。第二个拥堵,北京教育、医疗资源全集中在市中心,一个儿童看病平均需要2.22个人陪同,上小学的平均一个人要1.7个人次及车辆。所以到寒暑假,北京的拥堵就好多了。目前北京减少人口,转移产业的减法战略,既解决不了北京城市病,又不能解决河北发展的问题。北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做加法,要立足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发展方向。北京的医疗水平代表着中国的最高水平吧,但是医疗产业并不发达。北京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但是教育产业的辐射力很低。还有文化传媒,高科技等产业,北京都集中了优质资源,但并未发展成优势产业。而产业转移导致北京的总税源下降,教育、医疗产业本身也需要海量投资。这些产业还没有税收回报,却有巨大的公共服务的资金压力,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进行税制改革。反观河北,如果河北能切实减少污染排放,那么对京津冀地区就做了最大的贡献。现在以砸产能的方法来解决河北工业污染的问题,这肯定是无效的。实际效果也是清楚的,唐山就没降下去。更好的办法是税收杠杆,让最终用户和生产者共同分摊环保标准提高的成本。中央政府需要有一些作为,提供配套资金,帮助河北提高环保标准。加强环境设备的监控,要求河北脱硫脱硝设施全面运转。目前很多违规生产的企业都是央企,河北肯定是管不了的。这些设施运转带来的成本上升,则应该通过价格杠杆调节,应该由最终消费者承担。北京必须还要做到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停止驱赶外地人。如果北京想真正帮助河北,首先就要把教育资源投放到河北。北京市所辖的高校数量巨大,专门增加对河北的招生比例,其实是非常合适的选项。对于北京而言,不能吝啬自身,必须要清楚建设河北就是建设北京,北京现在的问题其实是河北太差。
南都:自去年以来,北京出台了许多人口限制措施,看起来是希望能限制北京人口进一步增长,减轻北京负担。怎么看这些措施?
郑新业:北京目前的人口限制没有任何作用,事实上的结果完全是逆向选择,你不想要的人,全留在这儿了;你想要的人,全部都走了。对于年轻人而言,和北京天津比,河北的城市没有任何比较优势,放开河北的城市户籍,不会吸引任何年轻人。不讲外地人给北京缴纳的社保、养老金,单单从行业看,在北京的外地人通通都是在竞争性行业就业,比如保安,商场导购,饭店服务员,这些都是北京须臾不可离开的。目前的政策是太重视高端人口,但是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保证基本服务,基本服务质量上不去,怎么能吸引高端人口?事实上今年开春以来,北京市西城区很多服务人员都涨工资了,到底是谁离不开谁?一目了然。北京对所谓的“低端人口”的需要,远远大于他们对北京的需要。而且就算你现在没有这些限制条件,人家也不一定愿意在你这儿呆,因为北京的生活成本是个巨大的障碍。
区域一体化必须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
南都:环境压力也是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地区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了,这一环境问题也是因为区域产业结构导致的问题,如果不处理产业问题,怎么应对呢?
郑新业:京津冀一体化什么时候才算成功?标准可能很多。但是我个人标准是看有多少北京人愿意去河北,有多少北京城里人到河北乡下去。如果能允许土地流转,那么很多北京的有闲阶层去河北承德、秦皇岛等地去购买土地。河北应该继续保持经济增长,但需要大幅度降低污染排放。这也就是说,需要更高的环保标准,更少的能源消耗。对于河北而言,改变经济结构是不行的,河北如果没有生产钢铁、陶瓷等重工业,并无其他的比较优势。目前需要做的是在存量不变的情况下控制流量。如果还有企业继续投资,就说明市场还有需求,也说明钢铁、玻璃、水泥、陶瓷的需求拐点并没有到来。所以可取的办法不是去产能,而是去污染。减少废水、废气、二氧化硫排放。既有利于北京人民,更有利于河北人民。从环保部的统计数据来看,所有不好的环境指标,前13名都是在京津冀。可以牺牲一点增长率,但是污染治理水平确实要上去。不是说河北需要从重工变身轻工,而是更干净。河北集中了几乎全部的火电厂,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必须要亲自出面来执行环保标准,监督所有火电厂全面实现脱硫脱硝,这个是枢纽型工程。
南都:为什么相对而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自然一体化,形成了城市群,而京津冀地区虽然资源禀赋并不差,起点也比较高。但是直到现在仍然区域高度分割,无法一体化?
郑新业:长三角和珠三角一体化远远比京津冀一体化要自然,而且要彻底,这是因为这两个地区有制造业区域中心,也有制造业的纵向分工。比如上海、昆山、苏州,上海是总部,也是研发销售中心,昆山、苏州都是流水线的分工生产。头尾吃总部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中间吃增值税,所以区域整合得很好。北京的核心产业恰恰是服务业,服务业没纵深,产业不能带动,区域不能辐射。不能带动产业,没有下游。北京和上海都有研发力量,但是北京的科技研发无法和河北对接,上海则和周边形成很好的对接。北京前一段时间把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转移到河北,事实上这种区域市场基本就是服务北京的,转移是不可能的。上海和珠三角的经验京津冀地区没法复制,北京的经济结构是浅碟形的,没法辐射。不要说京津冀一体化的问题,北京内部的整合和一体化都是问题。北京的交通堵塞集中在四环内,而延庆、大兴这些地区都没有这问题。北京区域人口密度相差24倍,区域内工资水平差距也很高。所以北京的重点是提倡北京城市内部的一体化。北京的主要问题就是医院、教育资源太集中了,一直没有过真正的产业发展。像河北秦皇岛等地,只有4个月作为旅游度假地区,人员比较密集,其他时候都是死城。北京的大学科研机构集中程度在世界上算数一数二的,事实上教育产业都可以在秦皇岛设分校,可以有利于当地的资源发展。类似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充分发挥大学自生的衍生能力。为什么北京户口价值那么高?户口为什么值钱?北京户口包含了过多的公共服务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是大学。但是并不是说要把北京的资源挖一块到河北。北京本身的人均资源指标其实都不高,但是不高的原因是因为资源集中之后,教育产业本身没有发展空间。大学作为一个公共机构,也是有其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在行政规划下的资源统一,实际上制约了大学本身的发展能力。
南都:相对而言,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河北有什么样的具体的政策目标?
郑新业:河北有着自己的区域比较优势,但不是保定这些地区,而是承德、秦皇岛这些地方。至少可以在京津冀地区放开土地的流转,允许北京的富人去河北农村购地。从政策设计而言,河北应该瞄准北京的闲人和富人。总体而言,我觉得河北现在太被动,没有提出什么带有比较优势的政策。要想使得户籍不值钱,就要把依附在户籍上的价值均等化。中央应该发挥主动作用,京津冀地区的社会服务应该均等化,京津冀养老体系并轨,招生并轨,低保并轨。这个并轨必须是实质性的并轨,比如有人在北戴河生活养老,就在北戴河领退休金。中央不涉及额外的资金支出,只是把各个地方的系统垂直化就是了。
相关知识
学者:京津冀一体化北京拆藩篱 河北谋发展
学者:京津冀一体化若有成效北京房价将会下降
章惠生:京津冀一体化需建立经济共同体
李宇嘉:京津冀一体化下地标性物业优势显现
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概念被热炒 河北房热销一时
洪成宇:京津冀一体化会将打破行政地域藩篱 燕郊的房价降接近通州
马光远:京津冀一体化未落实 房价抢先一体化
李铁:京津冀一体化特点、挑战和政策难点
白岩松:相信京津冀一体化 最终让更多人受益
牛凤瑞: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合理配置资源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