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宋卫平执意回绿城的5个深层原因

宋卫平执意回绿城的5个深层原因

https://m.biud.com.cn 2014年10月30日10:01 家居装修知识网  

  没有无缘无故的分开更加没有无缘无故的重合

  1、绿城产品质量下降,宋卫平不可忍受

  我对宋卫平的感觉呢,没看过他的星座也不了解,最大的印象就是对产品的完美主义。如果说星河湾的完美来自于一个个故事的包装,绿城的完美就来自于客户的口碑传颂。绿城靠着宋卫平对产品的坚持打造了坚持的品牌基础。

  但是根据我的观察,在上海,随着宋卫平的离开,产品质量是在降低的,大量的石材、素材都在用其他元素替代,虽然说这种东西外行看不出来,但是品质感会随着年限的过程而日渐明显,而对于内行人当然是一眼就看的出来的东西。

  我相信这一些宋卫平也看在眼里。最近听闻绿城的乌镇雅园,宋卫平掌管的项目,他每周都会在项目上住上一晚,可见他对这个产品的用心,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其他产品质量下降让他的心寒。对于理想主义者一定不能忍受瑕疵品的存在。回去教训那帮人应该也是合情合理。

  2、客户矛盾凸显,需要宋卫平回来处理

  虽然宋卫平离开,但是所有的项目都在自己项目打上宋氏绿城强势打造的广告词,意在表明宋卫平在自己项目依然存在对应的痕迹。不得不说这个是营销手段,也就是对于客户来说,与其说认可绿城不如说认可宋卫平。

  但是购买之后发现,与自己的预期还是有一定的降低,不论是建筑品质还是物业,融创的强项在于营销,对于产品和物业的关注点不大,前后的降低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前阵子听说上海绿城某盘热卖的同时也有客户前期退房的现象。客户矛盾的激化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而对于宋卫平这样感性的人,他不能忍受项目品质的降低,更加不会忍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点点。当年收购会议上,记者问以后绿城的房子出了问题宋卫平还管不管,宋卫平曾经拍着胸脯说,不论过去、现在、将来,我宋卫平都会管到底。以一个合理的名义回来,处理客户矛盾,安抚天下心,顺便为自己赢回名声,性情中人一定会这么干

  3、失去才知道珍惜,绿城需要精神支柱

  我们将心比心的说哦,能够成为企业灵魂的一定是偏执狂,而以迎合市场著称的孙宏斌,可以运营好一家很好的企业,但是无法成为一家本身很有底蕴的公司的魂。当绿城真正失去了宋卫平,才会发现宋卫平的重要性

  现在的绿城,目标是做直辖市之王,这个定位对于绿城来说应该是最适合的。而对于这样的城市,难度一定不在于几个项目的销售,就在于前期几个产品的成功运营,只有运营才可能建立好的口碑。我不知道孙宏斌行不行,但是我知道这一点宋卫平一定比孙行

  4、团队人心还在宋身上,需要过来安抚

  我在甲方工作一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任何项目能否成功,人是第一要素。当年融创收购绿城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人力架构的重新搭建。也江湖传说孙宏斌对宋派员工说过一句话:工资翻倍,要留下的留下。这也非常的贴合孙的风格。但是即便如此,宋卫平还是带走了大量自己的核心员工。

  未来绿城扩张一定是必经之路,现在的人力储备是否跟不上扩张的步伐,这个是一个问题。从目前猎头市场关于融绿挖人的节奏来看,应该是缺人比较严重。但愿是我多想

  5、蓝城的发展远没想象的那么容易

  当然,也不排除蓝城的发展不如意这个因素。蓝城规划的几大板块:养老、农业、健康等我承认一定是未来的大热板块,但是对于现在是否能快速的实现收入是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乌镇雅园可以说是花了宋卫平大量的心血啊,但是除了第一波销售之外,后续的客户跟进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之前也听闻蓝城借壳上市,不知道现在怎么样,对于宋卫平来说,他一生都会被现金流这个问题所困扰。

  房地产已经经历了20年,过去大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品牌爆炸式发展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蓝城希望能复制过去绿城走的路很艰难,想把蓝城做到绿城的高度更加艰难。所以也不排除宋卫平舍不得自己的绿城的可能。

  好啦,以上就是我觉得宋卫平回绿城的5个原因,虽然不知道最后会不会回去,但是我从内心也是希望绿城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好,毕竟这是浙江人骄傲的品牌,也是带着浓厚个人主义的品牌。

  愿绿城越来越强,蓝城越来越好,宋卫平越来越牛逼

相关知识

宋卫平执意回绿城的5个深层原因
融创松口宋卫平有望“赎回”绿城 筹资成最大变数
融创松口宋卫平有望“赎回” 绿城筹资成最大变数
融创松口宋卫平有望赎回绿城 最终方案或二选一
宋卫平:下决心还是要回绿城了
宋卫平为何将绿城拱手让人?
完美主义者宋卫平:“隐退”绿城背后事
宋卫平悔婚绿城不卖了 63亿并购案突生变故
宋卫平反悔:契约中的利益权衡
宋卫平为回归绿城筹钱:到底能凑多少还不确定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宋卫平执意回绿城的5个深层原因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466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