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的房地产业集体面临深度转型。调整期到来,有的活不下去,有的趁势扩张。没有谁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才算十分稳妥,但坐以待毙绝对不是出路。
如果你稍微仔细留意,就会发现他们中的佼佼者已经抓住了特殊时期的商机,或者正在谋求抓住商机,商机的关键词是——并购。
并购潮的到来,是行业转型的必然结果。在房地产业的暴利时代,手上有闲钱的都能跑来掺和一脚,想着大赚一笔。但“阿猫阿狗都能做房地产的时代已经过去”,行业洗牌期来临,淘汰机制的启动是顺势之举,玩不下去的,面临的就是被并购或者淘汰的命运。
从大环境上看,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并购窗口期的到来也是大势所趋。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TOP10房企的销售总金额达到12734.5亿元,占500强销售总金额的37%,较2013年提升4个百分点;销售面积总计12081.7万平方米,占500强总销售面积的39%;前50强、100强房企销售金额分别占500强总销售金额的64%和72%,比重均有所上升。
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 2014年房地产行业并购标的交易达245宗,总价值为1210亿元,同比增长幅度约为80%。而在2012年和2013年,这一数字分别仅为154宗和150宗。
这一点,大房企比旁观的人显然要更早一步预知到。万科郁亮是这么说的:“我们发现不少企业、开发商可能并不想再做下去了,这个时候我们有钱就有很多投资机会。”他的这句话未免过于含蓄,很多房企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下去了,尤其是那些现金流面临巨大压力的中小房企。
中小房企的危机,恰恰是品牌大房企可以抓住的商机。
孙宏斌及他治下的融创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这个行业下一步会非常危险,流动性出现问题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并购的机会越来越多。”
融创可以被称之为房企 “并购先锋”,踏出的每一步,看似危险,收获颇丰。2012年,融创用33亿收了绿城在长三角的9个项目,成功进驻上海区域,如今其长三角区域每年贡献约300亿的销售;2014年5月,融创入主绿城,虽然失败了,但极有可能买下二者的合营公司;再到今年初,宣布收购危机中的佳兆业,计划趁势打入广深市场。
并购的好处显而易见,迅速获取低成本的土地和项目,借机扩大规模。这里面的逻辑不难理解:一二线城市地价过高,并购则降低了进入的成本,成为大房企获取土地、项目的主流途径。
这是摆在开发商们面前的一块肥肉,谁都想吃上一口。据说佳兆业放出卖股权的消息后,行业排名前二十的企业都想去和郭氏家族谈一谈。
就连一家规模不到TOP50的香港上市房企的高层,也对我说,“当然想买了,但轮不到我们。”
对于房企来说,并购这件事,已经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行不行的考验。大房企有钱有实力有规模有品牌,将是并购潮的显著受益者。
大房企也确实都在跃跃欲试。手握417亿现金的万科,新一年的计划中,明确列出一条:捕捉合作、并购和金融化发展机会。招商地产也做出表态,今年将更多利用并购机会,跨入千亿房企的行列。
机会越来越多,甚至多到都不用太费心思去寻觅并购对象。绿地的张玉良说,几乎每天都有人找上门来要被并购。
当然,没有一笔买卖是不用付出代价的,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上市房企更不能恣意而为,它的身后,是资本市场谨慎挑剔的目光,一个不留神就会被贴上“激进”的标签。如果手上没有充裕的现金,最好还是不要冒险。
并购犹如火中取栗。你不要忘记了,故事的最后,那只猫脚上的毛都烧没了,还是没有尝到一口香甜的栗子。(经济观察网谢敏敏/文)
相关知识
房企并购窗口期来了
央企慢半拍 地产国企改革窗口期来了
“股灾”凶猛 上市房企被逼练起了“葵花宝典”
万科也出手了 房企并购潮愈演愈烈
融创收购昌平怀柔两别墅项目 打响2016房企并购第一枪
上半年房企并购超活跃 部分“弹尽粮绝”者卖地
资金链趋紧致房企并购加速 大鱼吃大鱼时代来临
资金链紧张促房企并购加速
房企并购金额暴涨4倍 部分中小房企靠民间借贷残喘
楼市四季度:谁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