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第四届全国环艺设计大展暨论坛嘉宾访谈

第四届全国环艺设计大展暨论坛嘉宾访谈

https://m.biud.com.cn 2011年07月23日09:30 家居装修知识网  

  2010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于10月28日—30日在西安美术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名家以及来自韩国日本的设计界友人一起汇聚一堂,共同就低碳环保及可持续性设计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与交流。
  搜狐家居设计师网独家网络媒体报道: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专题>>
  本次论坛主题为:“为农民而设计”、“低碳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希望中国的环境设计领域能够改变设计关注对象,真正让设计服务于中国的多数人——农民,关注原生态建筑、关注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把设计传承优秀传统文脉、可以持续发展的建筑、景观和室内环境作为论坛的目标和方向,使我们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实践低碳概念及节能、节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主张,名副其实的“为中国而设计”。

  做为本次活动特邀独家网络媒体支持单位,搜狐家居设计师网借此机会采访了几位现场嘉宾,谈谈他们对此次活动以及环保低碳设计的感受:

记者:西安搜狐焦点网记者 宋洁 & 搜狐家居高级编辑 刘彬

常沙娜:保留民俗特色,为农民而设计还需下功夫

常沙娜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常沙娜

  记者:我想问一下您参加这个活动,尤其为农民而设计这个主题,您觉得这个跟您所说的城市文化跟文脉的东西有没有联系呢?
  常沙娜:当然有联系了,城市跟农民慢慢的都要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它是一个我们整体,我们一个城市原来都分的很清楚,在经济上,在生活习惯上都一样。但是都有自己的民俗和特色,这个还要保留。文化水平,在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应该慢慢的提高。
  记者:您参加这个活动有什么感受?
  常沙娜:我们这个主题非常好,但是怎么实现,这个要下很大工夫,为中国而设计是张绮曼老师提出来的,这个提法很重要。但是要做到为中国而设计,不是哪个国家能做到,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特色。
  记者:谢谢您!声明:此文系搜狐家居独家原创稿件或者独家披露信息,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请与搜狐家居联系

(责任编辑:JN105)

张绮曼:我们一定要为中国而设计,要挖掘自己的传统,要发扬自己的文化精神!

  记者:我知道“为中国而设计”这个主题是您提出的,您当时提这个主题的初衷是什么?
  张绮曼:我们觉得中国设计从业人员非常多,但是在很长时间以内都是在抄袭国外的设计,拿来主义。因为中国工程量大,拿来参考最容易,而且中国开始发展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之后,工业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都需要装饰了,后来发展到家装热,人们生活都要把自己的居室弄起来。因为多年来文化大革命以后,文化很多方面是断线的,特别在艺术设计上头,室内的设计,建筑的设计上头,大家不知道什么好,就觉得宾馆最好,外国的东西好。所以就崇洋媚外,很多城市整片搞成欧陆风格,室内也做成外国风格。由于造价不高,由于认识很肤浅,拿来主义生搬硬套,所以造成不伦不类。这会儿我们觉得是一个人口很大的国家,中国工程建筑量非常大,我们如果一味的照搬外部的东西,把自己的传统,把自己好的东西都丢掉的话非常可惜。所以我们一定要立足在中国传统技术上,为中国老百姓服务。发展我们的文化,结合现在的历史,现在的观念,现在的建筑材料,现在的工艺,现在的结构,工程工艺,才能满足我们中国的需要,才能保证中国文化精神做起来,所以我们一定要立足在为中国而设计,在这个大的设计下,来做我们中国人的设计,我们一定不能跟着外国人,我们跟着他们跑,把自己的文化都丢失了,我们这个民族最后的发展到后来是很可悲的。而且中国过去的文化非常灿烂,遗产非常丰富。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张绮曼教授

  我们一定要为中国而设计,要挖掘自己的传统,要发扬自己的文化精神,能够做出好东西来,我们一定能够不断设计的水平,不能我们不要照搬,照搬都在别人后面都是很可悲的。而且出现很多不伦不类的东西,浪费了很多了投资。所以我们及时提出的这个口号,提出来之后受到全国各个方面的欢迎。
  后来又提出来为中国而造型,为中国去画画,为中国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设计,一定要做出中国特色。中国古代传统留下了丰富的设计遗产很有特色的,非常有价值的,有文化价值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往前走,在提炼出来再向前发展,再丰富它。所以我们一定要号召我们的设计师,现在中国设计师的人数非常大,如果大家盲目的去抄袭外国,我们真的是前景非常暗淡的。我们一定要立足在中国的基础上,立足在中国的国情基础上,中国的文化根基上来为中国设计。
  记者:实际上我们年轻设计师受到了一些外来组织的影响,他们可能对我们中国文化的理解非常的肤浅,您觉得存在这种断代怎么解决?
  张绮曼:只有我们不断的去摸索,做出好的东西来,我们要搞学术交流,要引导,要让大家多看,多深入的进行设计,在挖掘中国传统的基础上,中国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好的产品的基础上提高设计水平,结合中国现实的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结合中国的国情。只要在设计上下工夫,我觉得中国设计师非常有具有智慧,有聪明才智的,我们一定能够尽快的提高我们的水平。
  我们这一届的重点放在为农民而设计上,中国西部还有几千万的农民在窑洞中居住,现在世界进入低碳时代,低碳设计,低碳减排,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实际上我们窑洞完全属于减排、绿色、生态的要求的。窑洞的优点很多,我们文献里面出版的数据很多,冬暖夏凉,没有排放,一旦窑洞不适用,它的全部建筑的黄土能够回归大地,不会给地球带来任何负担,不会破坏地球,不会有降解不降解的问题,它的黄土直接回归大地,也没有建筑垃圾,没有排放,冬暖夏凉,按照中国古代的风水来讲,它藏风聚气,非常符合中国传统观念。而且中国的窑洞,可以前部的窑脸坏了可以一层一层的往后推,可以再继续打洞,可以洞之间互相连贯,真的是中国传统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有生命的建筑,所以这个优点非常多。它用最低廉的黄土材料,用非常低的造价,但是我们只要和现在设备引进之后可以把它做的非常好,可以做的很舒适,所以我们这一次没有完全实施我们的想法,但是我们已经往前迈了一大步,这是我们非常高兴的,我们已经为农民迈出了第一步,为农民设计迈出了第一步,为窑洞改造迈出了第一步,我们还是希望窑洞改造再做下去,不光是为农民住宅,黄土的生土建筑和现在的其他的结构结合起来,还是可以解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它的前景非常广阔的。
  我们能够守住这一步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觉得还是非常的高兴。
  记者:这个窑洞低碳比较符合我们潮流的。
  张绮曼:符合我们现在地球的需要,环保的需要,因为二氧化碳排放多了以后,地球破坏了,我们人的生活环境都破坏了,但是我们发展了生土建筑,大大减少了碳的排放。
  记者:但是我们国家还是在大力推进城市化,您觉得这个城市化和我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张绮曼:我听了城市化之后,我还是有一定的担忧,我觉得往往的一般的理解城市化,急速的城市化混凝土建筑覆盖了整个城市以后,形成了混凝土森林,钢筋混凝土森林,就有热岛效应,地球遭到破坏的速度就更快了,所以我觉得我们设计师应该去搞窑洞改造,发展生土的建筑,这些东西有利于在今后城市化过程和混凝土建筑结合起来,减少钢筋混凝土的使用,有相当的部分,其实地下几层都可以用生土,也可以生土往上走,尽管它不适合高层建筑,但是它可以往下走。
  我们在保温的墙底也可以用生土,可以很好的再继续开发,进行推广,生土和现代结构结合起来同样可以使城市建设的非常美好,我觉得在城市化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生土建筑的利用。
  记者:您对这一次我们获奖作品有什么评价?
  张绮曼:获奖作品,我们觉得这一次作品重量级水平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提高,这一次我们在评奖中我们紧紧的扣住生态、生土、低碳、减排为农民设计大的方向,我们更多的对这些作品予以了关注。但是我们作品里相当多的作品是搞生土,搞低碳减排,搞生态设计,搞绿色设计,从一点来看,我觉得观念已经开始推广起来了,大家已经往这方面进行关注了,进行努力了,我觉得是一个好的趋势。
  记者:您对我们现在的年轻一代的设计师有什么寄语?
  张绮曼:我觉得我们年轻设计师他们非常聪明,他们有很高的智商,而且现在年轻设计师比我们老的来讲,他们思维非常活跃,他们有些设计,有些想法也非常好。但是我们作为老的,我们有责任能够使他们更注意环境保护,更注意开发生土、环保、生态建筑,更关注绿色的方向,这样使他们今后很多年的设计能够有一个保护地球好的方向,而至于我们弄了很多建筑垃圾,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装饰,这样的话对于他们来讲也是一个好的学术活动,一个交流的机会。
  记者:谢谢您!

声明:此文系搜狐家居独家原创稿件或者独家披露信息,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请与搜狐家居联系

(责任编辑:JN105)

常志刚:把人文的关怀,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态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是值得提倡的

  记者:请常老师谈谈参加这次活动的感受?
  常志刚:为中国而设计活动本身特别就有战略的布局,上一次在深圳,这一次在西安,深圳是代表的经济发展的时尚前沿这样一个方向,这一次西安实际上代表了传统文化,当然这两次也都有文化,咱们环艺这些事本身就有战略高度的布局,对于中国设计整个引领,一方面要走在世界的前沿,另一方面又要挖掘和传承咱们历史的这种文化。首先这一个事让我感受特别深,咱们站在设计的最根本的制高点上,对于设计的作品,我认为咱们这一次是以劳动这样一个主题。

常志刚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 常志刚

  国际生态、低碳形成了国际趋势。但是咱们似乎承认一点,咱们把人为的这种关怀,人文的价值观跟这种生态的东西充分的结合在一起,这是咱们提出的一点,不是简单的从生态,从技术或者改变窑洞,把它跟文化,跟人文的价值观充分的结合在一起,这种代表了未来的方向。你说生态真正落实了,但是把人文的关怀,人文的价值观和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态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统一的这样一种观念,我觉得最值得提倡的。
  记者:您觉得这些作品能打多少分?
  常志刚:100分总是不能打的。但是一定是很高的分数,在未来的方向。
  记者:谢谢常老师。

苏丹:设计为社会服务,设计师要有责任感

  记者:我想问一下您对这次参赛作品的评价,我们的作品体现的一些意义是否符合我们的主题?
  苏丹:一部分吧,里面可能有40%、50%符合主题,因为不太容易,我觉得题目选的很好,但是有挑战性。
  记者:挑战性主要在哪些方面?

苏丹
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环境艺术系主任 苏丹

  苏丹:因为农民面对的问题,因为我们这个行业习惯的做法还是经济比较宽裕的情况下做一些多余的情况,因为农民朴素这些东西,这是对专业的挑战,好像突然没有什么可做的,社会存在这种项目也比较少。但是我觉得窑洞盯着这个点做的挺好。
  记者:是不是新的年轻一代设计师跟我们传统这些东西有些脱节了,所以才造成。
  苏丹:作为设计师个体来讲,为农民设计没有收入肯定现在这种形势主动性、热情会有一些问题。可能将来毕竟设计为整个社会服务,要有这个责任感,或者将来设计教育是一个走向。
  记者:主题怎么样?
  苏丹:我认为主题很好。
  记者:谢谢苏老师。

林学明:关注落后群体,为社会大众而设计

  记者:请林老师谈谈参与这个活动的感受?

林学明
广州集美组董事长 林学明

  林学明:首先说这个活动很好,然后我觉得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我觉得在这边很多设计师,很多艺术家在关注落后的群体,所以这个命题,今年的命题非常好,为农民而设计,为社会大众而设计,我觉得通过这个活动应该让很多艺术家反思,在考虑,在为城市设计的时候或者说在法律为少数人服务的时候,更多的考虑更多的这样一些农民,为他们去做一些更好的事情。
  记者:您觉得这次的设计作品怎么样?
  林学明:我觉得很好。
  记者:你要是打分,打多少分?
  林学明:打分应该是80分以上

声明:此文系搜狐家居独家原创稿件或者独家披露信息,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请与搜狐家居联系

(责任编辑:JN105)

马克辛:深化设计,前瞻趋势,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我想问一下您对这次活动的看法,以及这次设计的意义所在?
  马克辛:这次跟往届两年一次的环境大赛有很大突破,主要突破点在于它这次主题是为农民,它选择了生土建筑,窑洞建筑,对上百个窑洞进行了调研、考察,然后民俗、民情,以及它的发展历程,以及生土建筑的保护开发,怎么能够更适合未来农村的居住改善,而且保持生土建筑,中国民俗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突破性的改造都有很大的意义。不同的是希望我们对城市发展建设,大规模的规划设计,扩建改造,然后同时都热衷于搞城市化,其实现在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有北京、上海、深圳,一批沿海地区,特别是一些旅游城市,海南等等,超五星级宾馆和酒店都有一些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师设计的,比如说丽思卡尔顿、伯尔曼等等这些。所以把最先进的技术都可以实现,但是唯有中国不同的,中国与美国、日本发达国家比能够迅速反映出来,比如说美国、日本,它是城市占的比例全国可开发比例70%达到了城市化进程,而30%还是农村。中国刚刚反过来,它是有70%的土地都是农村,城市只有30%,所以我们现在发展空间很大。但是要把城市和农村能够逐渐缩小差别,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还要很长一段时间。

马克辛
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鲁迅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艺术系主任马克辛教授

  对于现在有的70%的农村人口,广大土地,以及他们的习惯地域化的生活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现在应该说这次发展突破性的分成主题来进行,其实很超前的,向全国,全世界来宣布我们将重要的关注我们五十年,一百年以后的发展情况,它很鲜明,所以它也符合中央将来说中国富了,谁富?广大农民富了,才叫中国富了。另外对于农村的居住和农村的小乡镇改造的一些政策想法都是倾斜的,所以这种难度很大,这次我们拿出一方面可能在十个左右的窑洞,从结构特点进行改造,它跟投资,政府投入,社区参与,有数学上的延伸,有老师带,带完以后一年多的时间来进一步深入来做,这是展现给大家的图象。深化设计展还是未来的趋势,意义非常重大,这是最大的亮点。
  记者:谢谢马老师!

邱晓葵:设计师应该有义务更多去关注百姓的生存现状

  记者:邱老师您好,想问一下您参加这次活动的感受或者看法?
  邱晓葵:这次大赛是四校联合,觉得还是很难,整个做为农民设计,整个工作做的还是挺辛苦。设计我们是尽力去做,但是最后落实的话,应该是方方面面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达到最初百分之百的体现,所以这一点有一点点遗憾,但是整个过程觉得确实是农民生活状态是值得设计师关注,尤其设计师应该有这个义务更多去关注百姓的生存现状,我们只是作为整个教学应该是尽了一点微薄之力。
  记者:您觉得我们这次把主题定为为农民而设计,对于一些年轻学生来说是怎样的体现,对他们设计之路有没有启示?

邱晓葵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 邱晓葵

  邱晓葵:当然有,我们是设计实践的活动,很多时候教学的时候经常没有落实到最后的实施,这个过程能够体现出从调研、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最后工毕,包括学生现场还在为下午的活动积极准备,确实当地的条件有限,主要是经费不足,最后只有两三天布置时间,确实学生全方位投入,目前像今天开幕式都没有到达西安来参加,主要他们在准备下午的接待来宾,整个做一些最后的努力。这点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因为我们整个的教学从理论到设计,到实践,这几方面实际上是对学生是一个特别好的锻炼,很多学生因为这个过程中能够收获很多,包括获得一些荣誉,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对于自己专业的提高,他们很庆幸有这么一个机会正好赶上了,因为本科生在这个过程中毕业,还有研究生也在这个环境中也获得很好的荣誉,包括是学校的,还是咱们美协给的荣誉,除了整个的活动还包括一本专业书籍的出版,整个过程中学生们投入很多,跟老师配合一起,当然没有这些同学帮助学校,帮助老师,帮助美协做这些工作的话,肯定现状也不是这样的。
  记者:对于他们来说非常好的锻炼。
  邱晓葵:非常好的机会,不是所有同学都赶上这一波的机会。
  记者:谢谢邱老师!声明:此文系搜狐家居独家原创稿件或者独家披露信息,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请与搜狐家居联系

(责任编辑:JN105)

刘彤昊:用适宜的技术跟传统的语境、文脉这些东西契合

  记者:请刘老师谈谈您参与本次活动设计窑洞的感受?
  刘彤昊:为农民第一手的资料,然后第一时间到了有些窑洞都快塌了,我们相当于拯救了一下。
  然后这样的话,就觉得跟农民一起同呼吸共患难,因为张老师很了不起,一方面做国家博物馆,这等于说国家顶级的大项目,跟国家大剧院这些都是一个级别的同时又免费能够到最边缘的地方来做这个工作,所以觉得也是向这些前辈学到很多东西,现在也是低碳时代,用生存的方式,用适宜性的技术,有些时候我们高技术玩不起,因为它很昂贵,如果能用在这种世博会可以试一试,但是到这个地方显然不太可能,我们用适宜的技术跟传统的语境、文脉这些东西也能够契合,相当于有点像埃及的马赛的做法,最贫穷的人做一些事情。同时我们发现这个实际是习仲勋革命老前辈的故居,突然我们产生了一种革命的情怀,因为我们都是60年代,还有一种革命的英雄情结,所以到那里去也是怀着崇敬的情结瞻仰他的故居,同时也做这样一个设计,收获也是很大。

刘彤昊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刘彤昊教授

  记者:您这边做一些大的城市化的设计会比较多,为农民设计还是比较少的,以后我们设计方向会不会越发的去关注更多的像农民?
  刘彤昊:肯定是这样,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我们至少有9亿农民,虽然现在好多人进城里打工,但是他们的根还在这儿,很多人可能还是回到农村,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最大的国家,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毛主席都说过中国的根本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研究跟土地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尽量占用不破坏耕地的情况下,我们来解决他的生存问题,这在中国有非常深的现实意义。像张老师和丁老师都是从国外回来的,在国外学习工作过,能够把国外一些先进的经验能够运用到中间来。
  记者:借鉴相互融合。
  刘彤昊:对。

丁园:生土建筑的价值恰恰是我们所号召的低碳省能源社会当中应该大力推广的方式

  记者:丁老师我想问一下,对为农民而设计这个主题有什么看法?
  丁园:我觉得这个主题非常好,好在哪里?因为是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化的国家,同时中国发展很痛苦的地方,几种时代,几种背景算是同时并存。我们现在所谓的高技术某种程度是什么呢?是生产阶段的高耗能,消费阶段的低碳、低迷这方面的。我们看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整个全社会综合的来看。对于农村的现象,农村的问题,反过来我是比较紧张,比如说窑洞,生土建筑几千年来都存在,说明它有合理性,现在是我们的要求,我们需求发生了变化,如果能在既有的环境当中,能够融入我们现有生活的改变这些因素。我们这个东西依然存在着价值,这种价值恰恰是我们所号召的低碳省能源社会当中应该大力推广的方式。所以我们现在站在这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农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其实关键一点,无论城市化,还是农村化都不可能忽略的一个方面。农民可能在安居乐业的情形下,我们会更加的好。
  记者:它占的比例太大了。
  丁园:我们看在日本,50年代、60年代他的经济还没有腾飞的时候,他已经大量注重农村问题,大量的学者、教授,甚至有建筑学或者有农村研究的委员会来专门重点研究农村的居住问题,农村的生态问题,农村的城市化问题。所以我们觉得国家在发展大城市,我们不要认为城市化大都市的意思,农村的最大的问题是小城镇化的问题,我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这样的话,我们的社会才有比较均衡的发展。
  记者:您这次为农民而设计的东西,在设计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
  丁园:困难很多。我们知道社会的进步不是一个水平上的,你有一种超前意识,他们认为贴个瓷砖,用个抽水马桶,我们认为已经要废弃的东西,他们反而认为是最好的,一个现代化的标志。这种观念和矛盾上我们做了调和,第二我们在设计方面,我们强调什么?不破坏当地的东西,用当地的东西因地制宜,完全用当地的东西来打造这样一个氛围。同时用当地本土的,甚至经过艺术加工,它能够发挥一种新的氛围,营造一种新的氛围的时候,我们看上去的时候是不是有更大的宣传力度,以此为起点,我们以居住为起点,向公共,向公建,向小城镇化,向新农村建设方面去延展,我相信将成为世界上很重要的亮点。
  记者:整个设计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丁园:我觉得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欢悦,就是什么?我可是用这种很土的,用土,当地的烧的砖或者玉米棒子或者粗布等等去布置去点缀我们的生活环境。
  记者:很简单的生活。
  丁园:生活的美好其实体现在这儿,不是我体现在今天吃一碗肉,还是喝一碗汤,这种幸福感在这里。
  记者:谢谢!

吴昊:我们提倡对传统的认识,对传统本源的认识,特别对中国民居的继承

  记者:针对这次设计主题谈谈您的看法?

吴昊
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昊

  吴昊:为农民而设计这个提出是我们环境艺术设计,应该说是比较有前瞻性的提法,特别是围绕着今天这种低碳文化的一个新的探讨,因为窑洞可以说是低碳的本源,窑洞也是居住的本源,窑洞也是最健康的。陕西是窑洞的重要基地,陕西的地坑窑洞,包括独立式窑洞和靠崖窑洞都是在中国规模最大的,特别是地坑窑洞我们这一次四校联合做的保护,这个保护实际上选择了柏社村,柏社村是中国地坑窑洞最大的,也是保护最好一个村落,这个村落可以看到进来以后楸树,给人感觉像是一个楸树森林,只见树不见人,人居环境都在地下,这实际上是最健康的,也是最本源的。研究低碳必须要从生土建筑开始,生土建筑是零低碳,所以生土窑洞实际上对中国居住的研究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在环境艺术教育这样的领域里面,我们提倡学生对传统的认识,对传统本源的认识,特别对中国民居的继承。我们这一次能够选择柏社村提出为农民而设计,也是充分考虑了中国有8亿农民,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生存空间,他们的生活环境,我们为了改善他们的环境,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这一次不光是论坛本身,我们在论坛的同时,我们做了保护的实例。工地我们从7月份一直做到现在,这个实例实际上要影响柏社村,柏社村今后在窑洞的基础上对它有一个保护的意识,对它有一个改造的利用。真正的意义能够让农民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面得到环境最高的享受。
  记者:这次作品刚才我们也参观了,您有没有觉得我们作品有没有改善之处?
  吴昊:改善地方很多,一个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改善,一个传统保护的改善,一个利用建筑物的改善,比方说我们从排水,我们从通风,包括我们过去的地下窑洞就没有可能洗浴,我们这次给他搞了洗浴,年轻人也可以生活在底下,和城市人生活完全可以是同等的。但是它的另外一面又是城市住宅所不可能有的,它的舒适性和它的健康性和它的节能节地健康因素是城市住宅所不具备的,包括现在说的节水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生活质量。
  记者:谢谢吴老师!声明:此文系搜狐家居独家原创稿件或者独家披露信息,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转贴或以其它方式复制发表,请与搜狐家居联系

(责任编辑:JN105)

相关知识

第四届全国环艺设计大展暨论坛嘉宾访谈
现场直播:第四届全国环艺设计大展暨论坛
为中国而设计 第四届全国环艺设计大展暨论坛
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作品征集
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作品征集
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颁奖典礼成功举行
现场直播:第四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论坛(下)
第四届广东环境艺术设计大赛 “绿棕榈奖”正式启动
第四届广东环境艺术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即将举行
蜂智网携红星美凯龙一站定制——第四届全国家居设计周活动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第四届全国环艺设计大展暨论坛嘉宾访谈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54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