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明显仿冒名牌的产品在市场上比比皆是,北京一些知名的家具商城里也不是净土。记者在大钟寺某市场见到一款玻璃饰品,商标和台湾著名的“琉璃工房”极其相似,宣传品上也印着“来自台湾”,可厂家实际地址却在京郊某处。销售小姐介绍说:我们的琉璃产品是台湾名牌,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的……记者听说,宜家家居附近有不少小厂商专门为顾客仿制宜家家具,随即前往进行暗访。一个正在推销产品的摊主听说了记者的要求后痛快地表示肯定能做,只要顾客去宜家量回尺寸,描述一下外观,由摊主负责画出草图,然后修改至顾客满意。“我们的做工绝对不差,而且只收材料费,画图、修改都是免费服务。”这位摊主熟门熟路地告诉记者,最近宜家正有些新品上市,样子不错,她已经为不少顾客做过了。
一些高档家具中的极品,比如有复杂雕花的名贵木家具,因需要繁复高超的工艺,不怕仿冒,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更多有知识产权的家具都逃脱不了被仿冒的命运。
消费者:不忌讳买仿冒家具
尽管相当部分的仿冒家具很是拙劣,只要见过真品的人都能判断真假,可这并不影响赝品的销售。一名家具作坊老板坦言:真货那么贵,谁肯花那么多钱?我的东西便宜,而且样子上也差不太多嘛!
这种判断摸准了相当多消费者的脉。白领王先生刚装修完新家,在中粮广场看中了一张式样前卫的意大利进口大床,然而近10万的价格不是他能承受的,只好忍痛割爱。幸运的是,几天后他和爱人逛另外一家大型家具城时,居然发现一张样式基本一致的国产床,虽然那牌子从未听说过,但只需几千元就能拿下。犹如捡到宝一般的王先生痛快地付了钱,将床运回家。
除了价格问题,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产品质量。许多仿冒家具从外观上看不出质量问题,虽然精细之处不如真品,日常使用也能维持。这也是消费者不忌讳购买仿冒家具的一大原因。消费者一般的心理是:仿冒家具使用寿命没有真品那么长,可真品的价钱能买数套赝品。数套仿冒品换着用,怎么也比真品时间长。对此,有家具设计师认为:仿冒家具的盛行和消费者目前的消费成熟度有关。
大厂商:打击仿冒力不从心
在仿冒过程中,受到最大冲击的是拥有知名品牌和设计的家具生产商。曾有一家企业花10万美元聘请意大利的设计师设计不少新型产品,可产品刚刚上市,就被别人抄袭;还有的家具厂商推出的一款市面上反响很好的新型家具之后一段时间,才想起去申请专利,谁知后来发现专利早在两个月之前就被别人注册了。
专家介绍,家具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分为外观设计、发明、实用新型、商标和版权,被仿冒的主要是外观设计。然而申请一项专利的时间至少需要半年,有商家为了尽快抢占市场,只好在未授权的情况下就冒风险将产品推出,如果被人仿冒,连法律都无法保护。即使通过法律程序打击仿冒产品,也往往是官司还没结果,市场已经丢失。据厂商介绍,一款新型家具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平均也就一年多点,可有关知识产权官司往往打个一年半载都没有结果。
如何界定“仿冒”也是难题。一位设计师表示:设计上经常有借鉴他人或大师理念的时候,这样的情况算不算仿冒?许多家具如床本身的结构就大同小异,除非非常独特的设计,否则各品牌之间并没有太多不同。
消费者和中小厂家对打击仿冒并不热心,有些小厂家就是仿冒活动的受益者,一些中等厂家也是从仿冒起家,逐渐做起自己的品牌的。
设计师:数量短缺实力不足
家具设计师也是整个市场链条中的薄弱一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3万多家家具企业,拥有的设计师却不到3000人;也就是说,中国平均每10家家具企业只有一个设计师。
造成中国家具行业设计师短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家具业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生产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主要以模仿国外的设计为主,总体设计水平相对较为落后;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只有东北林业学院、华南农业学院等几所大学开设了家具设计专业,而且每个学校的年招生数仅为30人左右,每年输送的科班人才仅200多人。
设计人才紧缺,自主设计数量少、成本高,多数厂商于是选择仿冒一途;消费者的市场选择又纵容了这一风气;花成本开发设计的厂商受仿冒产品的冲击得不偿失,不得?
相关知识
资讯调查:京城仿冒家具市场“水”多深?
南宁红木家具市场“水很深” 身份证是幌子
红木家具市场水很深 一不小心钱包就溺水亡
红木家具市场“水很深” 买红木要跳出三大陷阱
资讯调查:红木家具市场陷阱有多少
调查:京城35%家具购买者会进行旧家具兑换
实木家具市场频现“材质陷阱”
实木家具市场频现“材质陷阱” 难辨优劣
实木家具市场频现材质陷阱
新闻调查:概念繁多且称谓混乱的实木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