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数量而言,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之一。
科特迪瓦(Cǒte d’lvoire)从未出产过质量最佳的咖啡,所产咖啡也极少出自阿拉伯咖啡树。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它曾是世界上第三大咖啡消费国,年产500万袋。以至在今天仍是世界上第五大咖啡消费国,年产440万袋。就罗百氏特咖啡的产量而言,科特迪瓦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年产680万袋)。
20世纪80年代科特迪瓦咖啡每公顷产量只有250公斤。这种状况部分是由于贫穷,也因为咖啡树的老化。缺少投资及没有长期经营计划也影响了咖啡产量。
科特迪瓦政府已开始采取积极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全国咖啡管理委员会已重新组建,并精简机构,已将一些消费活动转交给私人公司管理。政府向消费高质 咖啡的农夫提供最低价格保障,并鼓励出口商直接从农夫手中购买。现在,80%的出口咖啡在欧洲共同体国家找到了销路,主要买家是法国和意大利。
值得注意的是科特迪瓦是咖啡走私的主要中心,在1993~1994年中多达2600吨咖啡被走私,主要路线是通过马里(Mali)和几内亚(Guinea)两个邻国。
罕见的好咖啡――以其浓郁芳香和酸度均衡而闻名。
咖啡业内人士无不认为肯尼亚咖啡是其最喜爱的产品之一,这因为肯尼亚咖啡包含了我们想从一杯好的咖啡中得到的每一种感觉。它具有美妙绝伦、令人满意的芳香,均衡可口的酸度,匀称的颗粒和极佳的水果味。
咖啡在19世纪进入肯尼亚,当时埃塞俄比亚的咖啡饮品经由南也门进口到肯尼亚。但直到20世纪初,波旁咖啡树才由圣?奥斯汀使团(St。Austin Mission)引入。
肯尼亚咖啡大多生长在海拔1500~2100米的地方,一年中收获两次。为确保只有成熟的浆果被采摘,人们必须在林间巡回检查,来回大约7次。肯尼亚咖啡由小耕农种植,他们收获咖啡后,先把鲜咖啡豆送 到合作清洗站,由清洗站将洗过晒干的咖啡以“羊皮纸咖啡豆”(即外覆内果皮的咖啡豆)的状态送到合作社(“羊皮纸咖啡豆”是咖啡豆去皮前的最后状态)。所 有的咖啡都有搜集在一起,种植者根据其实际的质量按平均价格要价。这种买卖方法总体上运行良好, 对种植者及消费者都公平。
肯尼亚政府极其认真地对待咖啡业,在这里,砍伐或毁坏咖啡树是非法的。肯尼亚咖啡的购买者均是世界级的优质咖啡购买商,也没有任何国家能像肯尼亚这种连 续地种植、消费和销售咖啡。所有咖啡豆首先由肯尼亚咖啡委员会(coffee Board of Kaeya, 简称CBK)收购,在此进行鉴定、评级,然后在每周的拍卖会上出售,拍卖时不再分等.肯尼亚咖啡委员会只起代理作用,搜集咖啡样品,将样品分发给购买商, 以便于他们判断价格和质量。内罗毕(Nairobi)拍卖会是为私人出口商举行的,肯尼亚咖啡委员会付给种植者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最好的咖啡等级是豆形浆 果咖啡(PB),然后是AA++、AA+、AA、AB等等,依次排列.上等咖啡光泽鲜亮、味美可口且略带酒香.
组织拍卖也是为了满意调配商的需求。这种拍卖会通常拍卖量较小(每宗3~6吨),有附有种植者标志的样品以供买家品赏。拍卖后,出口商按不同风味、不同 质量及调配商所需的数量包装。这为调配商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注意质量的德国人和北欧人是肯尼亚咖啡的长期购买商。
就国际范围而言,肯尼亚咖啡的增长数量是不言而喻的,1969~1970年,出口80万袋,到1985~1986年,出口量增到200万袋。现在产量稳定在160万袋,平均每公顷产量约为650公斤。
在近年咖啡价格突涨之前,肯尼亚咖啡的平均价格就一直在上升。1993年~1994年的价格比12个月前抬高50%。价格上涨主如果需求增加的结果。
也有一些购买商,尤其是日本商人,已对肯尼亚咖啡业体系表示不满。更有一些商人表示,该国咖啡质量已下降,并指出直接从农夫手中购买可能是提高质量的一种途径。但不管怎么样,肯尼亚那样详细的规章条例及完善的程序对所有咖啡消费国而言都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
肯尼亚咖啡借好莱坞电影《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的轰动而进一步扬名。影片中梅里尔·斯特里普(Maryl Streep)扮演的女主人公卡伦是一位作家和咖啡种植园主。很多人大概仍记得影片中那动人的美景和壮丽的日落,但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卡伦想在非洲拥有一 个咖啡种植园的梦想。
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基本上是罗百氏特咖啡的消费国,但已计划增加阿拉伯咖啡豆的种植。
该岛自1989年以来,咖啡业私营化了,并解除了很多规定,其咖啡总产量每年高达100万袋左右。由于马达加斯加人喜饮咖啡,所以咖啡的国内消费量很高。该国的罗百氏特咖啡质量极佳,法国是其主要出口市场。
马达加斯加政府计划咖啡大约2000公顷的罗百氏特咖啡种植园和大约5000公顷的阿拉伯咖啡种植园。因此,该岛咖啡的发展有赖于它在阿拉伯咖啡方面的潜能,一旦开发成功,此咖啡有望成为极品.
已没有咖啡供应。
政治问题和内部纷争使咖啡业一度兴旺的莫桑比克(Mozambique)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优质咖啡曾产于该国中部的马尼卡(Manica)地区,但现在这个国家已没有咖啡可出口了。
优质咖啡出自水洗阿拉伯咖啡豆,该咖啡具有独特而完美的风味。
卢旺达(Rwanda)咖啡以其水洗阿拉伯咖啡豆形式而言,是绝对优质的。就非洲而论,其咖啡业引入注目,因为该国主要靠消费尽可能好的咖啡豆而兴旺。
卢旺达咖啡的口味被描述为"青草香气",带有热带气候特色。该国如此肥沃的土壤和相宜的气候有助于植物生长,咖啡树像是被驱使着或被强迫着向上猛长,又像是因为长得太快,而不能产出极品的咖啡豆。但是不管怎么样,该国咖啡那柔软而浓郁的口味是很棒的。
拿破仑认为,出自这个小岛的唯一的好东西便是咖啡。
圣赫勒拿岛(St Helena)位于大西洋,距非洲2000公里,距巴西3500公里,人口约5000人。当然,该岛出名是因为1815年滑铁卢战争后拿破仑被放逐于此,并于1821年在该岛去世。
1732年,咖啡在圣赫勒拿岛首次种植,是从也门用一艘叫做霍顿号(Houghton)的船运来的。尽管19世纪60世纪年代以来其他一些引进的植物均栽培失利,但咖啡却在这里生根发芽,蓬勃生长。
该岛还经历过一次咖啡改良运动,那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卫?亨利(David Henry)开始致力于发展岛上的咖啡业,目的是消费出最优质的咖啡。圣赫勒拿岛上的咖啡树的种植完全靠自然条件,没有机械,没有拖拉机,以至连被砍下来 为新咖啡树腾出空间的杂木都被循环处理。
量小质优,口感柔和丰富的阿拉伯咖啡豆。
圣多美和普林西民主共和国(Sao Tomé and Principe)属于火山群岛,是非洲第二小的一个独立国,曾是葡属殖民地,直到1975年才赢得独立。赤道横穿该群岛,这里气候炎热潮湿,土地肥沃,灌溉良好,盛产咖啡。
1800年该国从巴西引进阿拉伯咖啡树,至今98%的产品仍是阿拉伯咖啡。但是每年只有1000袋咖啡出口国外,其中大多数销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味道芳香而酸度较小,让人忆起中美洲的咖啡豆。
南非(South Africa)的咖啡消费主要在该国的东北部,由莱索托(Transvaal)和莫桑比克之间的纳塔尔(Natal),一直向北延伸至德兰士瓦( Transvaal ),最南的极限是南纬30°;再往南去便由于早霜的危害而不能种植咖啡。
该国的咖啡树源于肯尼亚,质量优异。1975年用于种植咖啡树的耕地只有1000公顷,但是1987年制订了新的九年计划,旨在扩大耕地面积,因些又增加了6000公顷耕地。
有趣的是,该国咖啡树上结出来的果实更像中美洲的咖啡豆(而肯尼亚才是这种树的原产地),其味道香气,酸度较小。
百度空间,《全球53个咖啡产地介绍》,http://hi.baidu.com/qingning%D2%A9%D4%B7/blog/item/0c5d72fcdf39b01c09244d95.html
相关知识
全球53个咖啡产地介绍(5)
全球53个咖啡产地介绍(7)
全球53个咖啡产地介绍(1)
全球53个咖啡产地介绍(4)
全球53个咖啡产地介绍(3)
全球53个咖啡产地介绍(2)
全球53个咖啡产地介绍(8)
全球53个咖啡产地介绍(6)
美!米色+浅黄+粉绿 给家居来个裸妆秀(图)
特别推荐:2011全球十大综合商业建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