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3日,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厨房、卫浴设施展览会正式揭开神秘面纱,各大企业摩拳擦掌,征战申城。作为继法兰克福展和米兰展之后世界第三大卫浴展、亚州最大的厨卫展会,上海厨卫展迄今已举办过16届, 被业内誉为中国厨卫行业的“奥斯卡”,国内外的知名厨卫品牌都将云集于这场盛会,展示各自最新的产品和设计理念,而其中的一些产品将会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2012年,厨卫企业仿佛走入了一个瓶颈期,市场的快速变化,让前几年生活得非常滋润的厨卫企业突然间辨不清发展方向。失去了“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笃定,厨卫企业究竟该如何走出囹圄,突围瓶颈之困呢?新浪家居记者走进上海厨卫展,和企业高层面对面交谈,探寻2012中国厨卫业突围之路。
在2012上海厨卫展现场,新浪家居特别邀请浪鲸卫浴市场总监杨红进行了专访。
采访嘉宾:浪鲸卫浴市场总监 杨红
采访时间:2012年5月23日
采访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浪鲸卫浴展厅
主持人:新浪家居 夏楠楠
以下为采访实录:
新浪家居:今年房地产的调控对家居行业也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年厨卫企业是否还会像往年一样花费很多财力物力精力来参展呢?
浪鲸杨红:这个巨资要看哪个方面,上海厨卫展对于浪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每年都很重视,第一它可以给我们的合作伙伴经销商增强信心,第二新的合作伙伴加进来的时候,可以对你的各方面进行考察,所以我们每年参展都是按照一定的比列和额度来操作的。我们每年都来参展,也是要从品牌到形象各方面进行一个很好的展示和推广,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状况,其他企业选择来或不来,肯定是根据自己内部的机制所做的决定。
新浪家居:今年从展会的人气跟去年比,第一人流量没有那么大,第二没有特别大的展位,去年行业里总有几个拔尖品牌面积非常大,今年感觉很平均,从今年展会的这种缩影是否能看出我行业的境况?
浪鲸杨红:行业的境况肯定也是不容乐观的,在我看来明年可能还会更难,受房地产滞后的影响,今天房地产这么低潮,明年估计会更难,当然这只是个人的观点。
新浪家居:很多人把展会看成是一个风水领,能够持续参展的企业是良性发展能持续走下去的,而从展会消失的企业可能也会慢慢退出市场,你认同这个说法吗?
浪鲸杨红:我不赞成。我觉得展会只是一个企业整个营销体系当中的一个点,并不能说不参展就被这个行业淘汰了,只是说有的人在展会这个营销点上做得非常有声音和影响力,而有的人并没有将展会这个营销点引爆,但并不代表他在其他方面不强,所以对于这个说法我不太赞同。
新浪家居:很多人形容这个展会像围城,进来的人想出去,还没进来的人想进来,对于几年来一直参展的浪鲸来说,以后还会继续吗?
杨红:我觉得是100%,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肯定100%一直会这么做下去,我们不是说为了展会而参展,我觉得这是对内、对外的一个工作检验,从产品到平面到空间到整个团队的合作,再到经销商的体系,都是一次检验。
新浪家居:家居行业的发展情况跟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是密不可分的,到现在为止房地产政策依然没有得到任何的松懈,您觉得下半年家居建材企业该怎么样去走?
浪鲸杨红:其他企业我不太清楚他们如何做,但从浪鲸来说,这两年我们跑得挺快的,从以前大规模的战役,转成游击战,小、灵活、快、多,盈彩缤纷的感觉。同时现在也是我们打造自己内功的好时机,从内部的体系、产品的研发、流程、组织架构、到管理以及成本的控制都做一些调整和优化。
记者:最开始很多人认识到浪鲸,同时认识到浪鲸是休闲卫浴的代表,当越来越多品牌在跨界整合的时候,浪鲸是不是还会一直坚持休闲卫浴的定位,还是说以后也会做跨界或者整合?
浪鲸杨红:我们浪鲸应该说是做休闲卫浴起家,但是从04年、05年开始我们已经开始做陶瓷了,现在我们应该不叫休闲卫浴,应该叫整体卫浴,我们的优势是在休闲,之后会朝着整理卫浴的方向走。
新浪家居:浪鲸今年的展位设计是航空母舰的设计,是不是意味着浪鲸想要走向更远方,走得更稳?
杨红:我们去年营销总部开业,也引入了游艇、游轮的概念。一般来说游艇上的卫浴用品应该是最顶级的,这也是我们对浪鲸卫浴的方向和目标。2012浪鲸全年的宣传主题就是启航2012,这是我们今年为自己打造的一个目标,有了起航,总有一天我们希望可以领航。
新浪家居:今年差不多过去一半了,浪鲸在行业里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您会给自己活着浪鲸打多少分?
杨红:我对自己还是很有信息的,如果给自己打分肯定是高分,还是让行业的其他人士来评价吧。
新浪家居:谢谢杨总接受新浪家居的采访。
相关知识
浪鲸杨红:浪鲸卫浴会朝着整体卫浴的方向发展
惠达蔺志杰:力推新品牌 多元策略抢占高端市场
浪鲸卫浴杨红:低碳环保节能是卫浴发展趋势
浪鲸杨红:打造整体卫浴解决方案
浪鲸杨红:整体卫浴解决方案专家
浪鲸卫浴杨红:我们的产品有独特的品牌气质
欧派杨鑫:用VR技术在家装中实现‘试装’的效果
张旗康:经营企业的三种境界
索菲亚吕先红:继续朝定制大家居方向努力
张世红:企业需要真正把产品和模式孵化出来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