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系列访谈之三:和声

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系列访谈之三:和声

https://m.biud.com.cn 2011年09月15日11:04 家居装修知识网  

  

  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将于10月在北京清华大学拉开帷幕,为了让广大设计师及设计爱好者了解照明设计,特进行系列访谈活动!

  访谈对象:

  许东亮:栋梁国际照明设计中心 总经理

  赖雨农:十聿照明设计 主持设计师

  齐洪海:远瞻照明 总经理

  陈宇晃:原硕照明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负责人

  李太和:黎欧思照明(上海)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张昕:能否介绍一下您所受教育的背景,这种教育背景对于日后照明设计工作的影响是怎样的?

  许东亮:大学学习建筑,研究生学习古建筑,工作多年为室内设计,近10年开始照明设计,可谓方向越走越窄。感觉以照明之极窄方向应对以前所学所作的大建筑领域,更易介入。同时对物理的,光学的,电气控制的生疏,设计方法难免太近建筑学,太远物理学,此是推进发展之阻碍方面。

  赖雨农:我在大学主修的是剧场的灯光设计,在这之前受的则是摄影的专业训练,到美国念研究所才接触建筑照明设计。除了教育的学习之外,我很幸运的在正式以建筑照明设计为事业之前,都在这两个领域工作过一段不算短的时间,我认为对于我日后的照明设计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特别在于视觉和观察事物上;摄影让我对事物的观察,包含对光线都特别敏锐,而戏剧则是让我对于意念,空间和气氛有了不同于一般的想象。对我来说,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知觉,设计师常常必须把本身的生活经历,对美学的感知在设计的同时表现出来,设计才不会沦为解决方案的堆积,也才会有灵魂和生命。

  齐洪海:我受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生活对我的教育。

  学校教育。1994 年到1999 年就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学士。1999 年到2002年就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光环境专业,硕士。学校教育是入门教育,导致我进入设计行业。

  职业教育。在就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光环境专业期间,和毕业后在标准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期间,以及开设了自己的照明设计公司至今,有机会比较完整深入的参与了一些照明设计和建筑设计工作以及工程的实施。实际工程的设计经验和工地经验,初步形成我的职业素养。

  生活对我的教育。30 多年的生活经历,使我逐步建立又失去对设计的迷恋。

  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生活对我的教育一起,使我面对照明设计工作的时候,并不特别看重它的特性以及它自身的显性的价值。它是我人生经历中的一个伙伴。

  陈宇晃:我在1987年进入台湾中原大学室内设计学系就读,它是当时全台唯一有室内设计科系的学校,我是该系第三届的学生,也就是说还没有任何一位科班毕业的人投入就业市场中,在当时的台湾,设计这个行业也正处于蓄势待发的时期,人们对于空间环境的质量也愈来愈注重,相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室内设计会更贴近于人的尺度去思考。天、墙、地的空间比例关系及所使用材料给人的感受让我日后从事照明设计时,能对空间感及光的关系养成较敏锐的直觉度,后来在1996年进入Parsons攻读照明设计MFA,这两年的养成教育让我从比较单纯的人的尺度扩大到思考所有与人会产生关系的光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是物理性的、心理性的或是艺术性的......等等,照明设计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或每件项目的完成......它对我而言其实是一种生活的体验跟实践!

  李太和:本科学的是建筑学,最大的影响是从大关系上认知到一个建筑项目的艺术性设计感知和技术性建造流程,在追求作品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了解到对项目的商业性评判。因而清楚的明白一个事实性存在的商业性项目从根本上而言灯光的客观作用都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学会了定位自己,也就学会了如何配合别人。

  张昕:最近中国大陆地区的建筑界、照明界都在总结过往十年,您对于过去的2000-2010年代的照明设计作何总结?

  许东亮:中国大陆地区的照明在过去的2000-2010年代里,可以说是发生发展专业化开始的一个重要阶段。有照明设计师这个职业,有照明的专业杂志,有付设计费的照明工程,有独立的、有规模的照明设计公司,有展现照明重要性的机会(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以及无数的房地产开发)。中国照明界的活跃感染了相关行业,对国际同行也是有触动和带动的。

  赖雨农:过去这十年对我感受最多的是LED 的崛起带来的种种影响,从2000 年看到零零星星一些厂商开始实验性的开发LED 的灯具,到目前百家齐鸣的荣景,看到有好的影响也有很多不好的,不免心中有很多的冲击。当然这十年来,地球气候的变迁也间接加速了我们对于节能灯具的需求,所以导致人工照明(灯泡)发明

  还不到一世纪里,就已经经历了至少两次的光源革命;LED 之前的日光灯也花了一段不算短的时间整合,但是目前看来LED 的发展远比日光灯更为积极和全面。虽然过快的发展和规范化的困难让很多人觉得犹疑,不过我还是愿意比较正面看待,因为改变是进步的动力;因此即便是身处在这波变革的中心点,我倒认为没有必要过早的忧心或是评论,毕竟这波变革还没有完全定论成规范;但是我也同时认为新的光源产生应该代表有新的设计思维,我不认为应该用新的光源去取代现有光源是一个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反而应该是透过设计的力量,让新的光源融入照明设计,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照明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出新光源的力量。所以总结这十年,或许在LED 的发展上不免有些冤枉路,或是兜圈圈,但是我觉得科技永远不会停止革新的脚步,这些经验相信也都是未来发展的基石,整个设计业界也积极的在适应这个新的趋势;但是对于照明设计来说,往后十年更重要的,不只是去学习运用这些新的灯具,而是应该学习如何共同创造新的照明思维。

  齐洪海:从没有什么照明,到过度照明,到厌倦过度照明,这是这十年中国照明发展的脉络。照明设计的专业性相对应的发生变化。十年中,照明设计的整体发展趋势是恶性的,而且没有出现明显改善的势头。应该有有资格的人对这种情况负责。当然也因为有足够多的实践机会,给中国的照明行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足够多的教训。基本上,在这十年中鲜有优秀而且有足够影响力的照明项目出现。

  陈宇晃:过去这十年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往来非常密切的时期,这期间都透过许多大型活动的举办,如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台北花博等让许多文化像城市、建筑、艺术包括照明设计在内透过不同的专业整合为一来呈现出团队的合作成果,我认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亚洲地区的照明设计发展历史虽然没有欧美国家长久,但我们也拥有非常珍贵的文化资产及东方特质,而人们对照明的理解也从单纯满足机能的需求进而懂得追求高质量的光环境氛围,再加上节能低碳的意识日渐抬头,我对未来的照明发展充满了乐观的期待!

  李太和:就市场层面而言,个人的感觉是起初的两三年承接上世纪九十年代,业界受外资商业地产投资的影响形成政府主导的对宏观项目的关注,这直接带来的是英雄终有用武之地的学院派代表下的付费设计体系的形成,后来的七八年业界则是反其道而形成受政府规划和管理影响的民营商业地产试水投资微观单体或商业综合体项目,一时间形成照明设计供不应求的态势,因而行业的水准迅速发展至英雄辈出再到鱼龙混杂。整个技术层面的境遇更像是一种尝试和摸索,甚至是在项目管理团队的无所谓或无作为或过度不切实际关注的情绪带来的一个百花齐放的试错的十年。

  张昕:对于光文化,您认为贵国(地区)文化中最为宝贵的元素是什么?

  许东亮:中国人对光的理解不仅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比如争光,光宗耀祖,因此亮堂堂才是好心情。对灯的元素也看中,如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因此中国的正面的光文化是向上的,生活的。

  赖雨农:文化绝对是台湾很宝贵的一个元素,对于所有的设计领域来说都是。因为一些时空历史因素,中华文化反而是在台湾得到非常完整的保存和发扬,也都融入在我们的教育和日常生活里。在这个深邃的中华文化基础上,台湾早期又对西方的文化有一定依赖和渴望,导致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冲击结果,完全显现在台湾的近代设计里。尤其像是照明设计这个比较是西方发展的设计范畴,在台湾的发展尤其明显;台湾照明设计师往往可以依恃本身的中华文化底藴,去做创作的灵感,然后才用西方实事求是的思维去落实设计。

  齐洪海:传统的中国的照明是以灯笼为代表的使用大面积低强度“光源”的照明。亮度平衡和灯具形式富于仪式感是中国传统光文化的宝贵元素。低强度,高可见度(完整性),微妙丰富的层次,是传统的,同时也是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中国的,审美习惯。

  陈宇晃:相信在去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大家对于台湾馆的天灯造型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其实在台湾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民俗活动及节庆,除了平溪放天灯还有基隆中元节放水灯及元宵花灯,这些传统形成的原因多与宗教信仰有关,基本上都是透过点灯的仪式向上天表达人们对生活安定的渴望;光成为一种给予方向感、以及对未来怀抱希望的象征,就像烛火带给人温暖的感觉一样,所以光在我们的文化里是有很深刻的内涵的。而其中我认为很重要的元素就是光明与阴暗的对比关系,以及到底要多亮多暗的层次关系,就像水墨画由浓到淡,其实是很丰富的渐层表现,而明与暗的变化也是这样。台湾的传统街屋,在狭长的配置中往往有天井的设计,就是为了要引入自然光到阴暗的室内;但可能也是因为台湾的居住环境大都比较拥挤狭窄,气候比较潮湿,让我们对光的敏感度变得比较低,可能可以感受到大对比的光影效果,但对较为细致的光影变化就比较迟钝,这一点我认为是作为台湾照明设计师应该比一般人更要去提升的观察力与美感养成,并且实践于设计作品里。

  李太和:不敢擅言,个人的一点感知是光反映色彩,在只有有限的光源、光色的旧时,材料色就成为了反应光色彩的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以色彩体现高低贵贱,表达喜怒哀乐。长此以往,某个特定的颜色有了其特定的文化意义。如今在LED时代,到处肆虐的使用任何颜色的光,使规矩和次序荡然无存,不妥。

  张昕:您认为贵国(地区)照明设计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许东亮:经济发展无疑是照明的主要推动力。其所带来的夜生活延长与品质追求使照明设计需求上升。

  赖雨农:普遍来说在台湾,对于新的事物接受度都很高,也喜欢尝试新的事物,加上整体的施工质量有一定的水准;所以成为照明设计在台湾发展不长的时间,却可以有这样的成绩的原因。面对比较open minded 的客户群,照明设计也得以比较顺利的发展;另一方面,台湾并不大,所以群体对于美感的共识也比较容易建立,客户需要被教育的时间也相对较短,所以只要是对的方向,好的设计,一旦受到客户和普遍的认同,就可以很快成为一个群体共识的美感,铺开来就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照明设计市场;对于照明设计来说,不用老是花时间在说服客户不要采用太过花俏过时的照明设计,也比较不需要老是跟客户解释照明设计公司和照明工程公司的不同和价值;这些好的客户和群体的美感共识都是台湾照明设计发展背后很重要的动力。

  齐洪海:在中国,照明设计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商两界。他们都喜欢照明的廉价和快速(和其他建设门类相比),以及它具有的广告性。严格来讲,这还不能叫照明设计发展的动力,这是照明行业发展的动力。照明设计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别业主更高的要求。但这种要求在中国目前并不多,也不迫切。其他设计行业也类似。

  陈宇晃:台湾是一个很自由多元的海岛,包容不同文化在此共存并相互激荡,同时也是一个创意不断的地方,只要有行动力很多想法都可以被看见,而最重要的共同目标就是希望能为更美好的生活环境贡献心力,只是每个人表现的媒介不同,有人用空间、有人用艺术……,我想这应该也是支持照明设计持续发展的动力,用光作为我们为环境努力的工具。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台湾的光电科技发展也说明了台湾人在LED技术上的努力,有发展代表有需求,我们需要更稳定的硬设备来表现设计创意,这些需求都是提升整个照明产业进步的动力。

  李太和:日益严峻的商业竞争环境。因而,当前而言,照明设计是一个商业驱动的附带产业。

  张昕:您对于照明设计中LED的应用前景如何看待?

  许东亮:过去的光以静态单功能为主。LED出现,使光的信息属性增多。在信息时代,光信息是新要求,LED是顺时代的产品,有前途。

  赖雨农:LED 有很多传统光源没有的优点,我认为在应用上应该用更前进的思考和新的思维,而不要被局限在替换的迷思里。不管我们喜欢与否,也不管我们积极与否,现有的许多光源终将慢慢的淘汰掉,原因可能是旧了坏了,使用方式改变了,效率不高了,或是根本买不到了,所以我们根本不用花心思积极的去替换成LED,因为替换的过程反而只是更延长这个过时的设计或是使用方式存在的寿命而已,所以我认为所有LED 的替代方案都只是过渡性的,真正有未来的应用前景,应该还是针对LED 的特性,发展出全新的灯具,进一步透过设计规划,创造出新的照明方式,并慢慢改变我们的生活。

  齐洪海:事实是 LED 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照明技术手段被广泛的应用。前景已经变成现实。

  陈宇晃:将来LED的发展势必愈发成熟,数字照明的应用也必将更为普及,而身为照明设计师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照明科技再如何进步与发展,最终它还是被设计来应用在人类各种不同的活动需求上。LED灯具有色光变化及动态效果的优势,但就像人在不同场合需有适宜的装扮一样,我想这是对自己也是对周遭人的一种尊重。近期英国的国家博物馆已经有使用LED灯具取代传统光源的成功案例,这显示LED照明在光色及控光上已经有了较成熟的进展!此外,体积轻薄的OLED照明更可结合一些室内装修创造出新的可能性,照明设计师其实应该做好如何妥善适当的运用LED这新兴光源的准备!

  李太和:前景光明,只是就当前使用之风风火火、虎虎生威,必然会需要经历一到两轮的回归理性再认知的过程。

  张昕:您认为节能、低碳的发展趋势对于照明设计意味着什么?

  许东亮:节能、低碳的发展趋势在全行业,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专业化。照明设计会得到普及与提高。

  赖雨农:我认为节能的关键在于设计,而不是灯具。灯具和光源的发展永远都不会停止,但是如果只是盲目的全面使用节能灯具,也不见得就一定可以达到有效的节能。特别对照明设计师来说,低耗和高效能应该要同时被考虑,因为低耗的灯具不见得都是高效能的灯具,如果一昧的去追求低耗,其实对于整体节能的帮助是有限的。所以我认为真正实在的节能设计,应该是透过设计和规划,有效律的使用高效能的灯具,才是真正好的节能概念。未来的趋势,我相信还是会以发展出高效能的灯具为主,藉由降低能耗,提高发光效率的灯具,用设计手法去包装和呈现,让节能和舒适,设计和美学都可以同时并存。

  齐洪海:节能和环保真正的敌人是人无休止的欲望,而不是lm/W。如果人不能正视自己的欲望,“节能”和“低碳”就只能是一种想象中的“发展趋势”。假设真的低碳了,照明设计必然向“必须”的方向发展,同时强调艺术性和精神性。

  陈宇晃:节能、低碳对于照明设计师而言,从来就是一项须被考虑的议题,只不过近年来因为地球暖化及环境因素让人们重新省思我们该拥有什么样的光环境才是比较适合的!我一直认为现在我们被迫生活在一个过亮的环境之中,虽然科技进步了,我们可以比以前的人享有更便利的夜间生活,但是夜间光环境的质量却反而是倒退了!我们看不见星空、荧火虫.......最糟的是我们已经被这些光害形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视觉及心理习性。节能及低碳的议题重新被重视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但是节能的设计还不够,如果是一个节能低碳同时又令人感到舒适的照明才是背后真正的意涵!所以请不要拿照度计或多么引以为豪的用电密度来评估一个照明环境的好坏,能跟人产生共鸣又兼顾到环保才是我认为身为照明设计师的一员该尽的责任!

  李太和:不意味着什么,照明设计还是照样做。照明设计是应用端的科学,其核心的价值应当还是在于其艺术价值。节能和低碳对照明产业的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照明设计者所需要的是及时掌握这些技术变化,以其来支持设计的审美需求。而掌握不节能不低碳的技术与掌握节能低碳的技术对于艺术工作者而言没有区别。

  张昕:你认为“亚洲照明设计”的概念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您认为亚洲照明设计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许东亮:如果欧盟的概念能够成立的话(已不是概念)。亚洲照明设计的目的是创造亚洲自己的光环境,目标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赖雨农:亚洲整体来说,在照明设计上是发展比较晚的区域,所以好处是不但可以借镜许多既存的欧美经验,又有本身许多未开发的潜力。加上亚洲地区拥有丰富的灯具生产资源,施工也较为弹性许多,客制化概念的接受度也普遍偏高,相对就可以容许更多的照明可能性;所以我认为的确有很大的机会发展出跟欧美截然不同的照明设计。也因此,亚洲的照明设计,应该可以在文化,气候,种族的种种人文基础上,搭配亚洲独有的弹性,发展一个有丰富地方特色,优雅却创新,也不会制式化的照明设计文化。

  齐洪海:我觉得“亚洲照明设计”的概念可以成立,但不见得有多大意义。绝大多数亚洲国家甚至还没有找到立国的根本,没有想清楚究竟要追求怎样的生活,具体到照明设计这个细节,更是面目不清,方向不明。但是可以肯定,混乱和服从于利益驱使是基本状态。

  陈宇晃:我认为在一个大架构下再个别探讨亚洲照明设计的概念是成立的,毕竟东方与西方对于光带来的生活经验有很不一样的认知,应该是可以发展出不同的设计表现。这就像是在追求全球化的同时,我们还是需要保有当地特质;就像全世界到处都有星巴克、麦当劳,可是这些连锁企业也会带入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进入他们的商店中,不管是店面设计或是餐饮本身。而亚洲照明设计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应该要先整理好的作品,让亚洲设计师们有机会互相了解彼此是如何将文化诠释到设计里,有了这样的交流平台后才能激荡出火花,也才能让西方社会对于亚洲的照明设计思维有更深入的认识。我认为良好的沟通交流将有助于亚洲照明设计师们找到其文化上的共通性与特异性,而这绝对是要长远发展的第一步工作。

  李太和:亚洲幅员甚广,文化差异硕大。有安居乐业者,有流离失所者。有安定团结之处,有战乱频频之地。个人认为以文化之状态、目前世界之状态,更小一些的题目似乎更能够挖掘一些共性。比如先暂就东亚及东南亚而谈,其方向或许应当是趁着高速商业发展的契机以及大量普及第三代固体光源LED之东风,改变世界照明设计界西方强盛东方羸弱之格局。

  张昕:对于亚洲照明设计师论坛,您最感兴趣的论题是什么?

  许东亮:讨论职业照明设计师的从业状态。

  赖雨农:照明设计的国际化(internationalized)V.S. 全球化(globalized)?

  国际化指的是国际式样在各地都可以被复制和指认,全球化指的则比较是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和市场,调整和融合之后的产物,虽然还是相同的精神或是内涵,但是呈现的外貌可能截然不同。照明设计是一个与当地施工条件,社会,人文艺术没有办法脱节的设计,因此很多案例都是因地而生,因为建筑而发光,很难去复制或是被强行置入;但是同时照明设计在亚洲算是一种外来的设计技术,移植和复制国外的经验在发展的初期还是非常实际的,所以造成我们现在有很多的项目在手法上都是国际化设计的结果。经过了长时间接受欧美照明设计的输入,我们也开始思考,对于这些设计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全盘接受而没有落差?对于设计输入,我们应该如何的去消化和融合?相对的,当亚洲的照明设计也有能力输出的时候,亚洲设计师执行在欧洲,美洲的项目,我们又应该带去什么样的照明文化和冲击?照明设计应该国际化还是全球化?

  齐洪海:我最感兴趣的,是谁有办法,有什么办法,能在现有的中国的体制下,做出好的照明设计,实现好的照明效果。当然,这里面也包含对什么是好的照明设计的讨论。特别希望亚洲同行(非中国的)严肃细致的点评他们看到的中国的照明,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案例。

  陈宇晃:如上题,我希望藉由实际案例的交流,来了解设计师如何将文化议题带入设计作品中。

  李太和:常常碰到这样的困扰,客户要求用灯光表现出文化。亚洲作为独特又多元的文化群体,有没有设计师曾经有过经历,使用某种灯光的特殊手段或力量,以光呈现其项目之文化感受。此外我们总在学习欧美,在亚洲使用灯光是否有一些在欧美成立但在亚洲不成立的基本文化原则。

相关知识

2011亚洲照明设计论坛系列访谈之四:和声
2011亚洲照明设计论坛系列访谈之二:和声
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系列访谈之三:和声
“和声”2011亚洲照明设计论坛系列访谈之一
ALDF 2011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总结
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 距离灯光主题沙龙
直播:亚洲的方向 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
2011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日程安排
2011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于10月盛大召开
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 灯光主题沙龙序曲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第三届亚洲照明设计论坛系列访谈之三:和声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67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