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威:青年建筑师,MASAA建筑设计工作室掌门人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之后在伦敦艺术学院的切尔西艺术学院(学士学位)以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学位)继续学习和深造了建筑与设计。 2004年,马晓威在在英国和中国的大学执教建筑和设计的同时,在伦敦创建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他于2008年回到北京并创建了MASAA建筑设计工作室。MASAA专注于建筑和室内外空间的探索和创新设计……设计的作品:2010创意点亮北京(地坛灯光节) 北京798艺术区艺术家工作室-住在天堂情感之家-EQhome 北京奥运村法庭上海五星级酒店的改造等
马晓威,当下特立独行的青年建筑师,有别于醉心于那些流线型或者炫酷的建筑,马晓威总是做着简单线条的建筑,从MASAA盒子、情感之家到北京奥运村法庭……所有作品,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令人惊叹造型,只是在那里用最简单的语言诠释马晓威对于建筑的理解。
"场所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不同于空间概念,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体的概念。场所是空间、人、事件、时间和观念的综合体,我们把它理解为建筑。通常意义上很多人讨论的建筑往往指的是建筑体,而我们更多的认为建筑是一个场所内的元素不断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存在过程。"这是马晓威对于建筑的理解。设计中,马晓威对"个体"价值有着非常热切的关注和信仰。他对建筑和艺术中的"情感"和"想象"空间可能性的探索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和敏感性。而我喜欢给他加上一个命题"马氏盒子"。
马晓威作品集 奥运村法庭
搜狐家居设计师网:之前看过您的很多案例,MASAA盒子、情感之家、北京奥运村法庭,但是我对它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盒子,最简单干净的线条,组成的建筑体。
马晓威:其实我从来没想过可以把建筑做成什么形状。可能当建筑达到最简化状态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盒子。当然作为建筑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处理盒子和人的关系,而不是盒子本身。让我们回过头去看刚才提到的几个案例,奥运村法庭装载的是一个机构,EQ家装的是一个人,而MASAA BOX做的是一一个展示,承载的是我们的作品。虽然每件作品都装着不同的东西,但是都是一个盒子,你可以把这个理解成一个容器,或者说一个边界。从屋里的角度来讲他只是一个盒子,但是从人的角度来看,盒子的意义是和装载的内容有关系的。
搜狐家居设计师网:很多设计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在里面,比如ZAHA的流线型, 贝聿铭的几何性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在里面,那么是否可以说盒子也能算是您的“马氏设计风格”或者元素呢?
马晓威:其实我觉得作为设计师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自己的一种风格,就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特别喜欢的颜色,或者喜好的视频。当然这种风格并不是我们特意去追求某种东西,而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无意识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感觉这是一件好事,我觉得好的设计师是需要一根线的,这根线在设计师不停思考的过程中会产生浮动,可能某些设计师毕生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或者类似的问题,当他到达一定岁数之后,就可以看到一件作品,这件作品不是某一件作品的,而是所有作品的合体。
[1][2][3][4][下一页]
搜狐家居设计网:在您的设计过程中一直很强调个体,强调盒子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那么您觉得是什么影响了您,这种思维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马晓威:个体对比我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首先这是我对建筑认识的最基础的概念,当然这里的个体指的是人。
我感觉大多数人都会把建筑体当作建筑来谈,就像盲人摸象,每一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摸到部位的不同,来理解建筑。但是我所理解的建筑则是人,而不是人体。人和人体概念区别点在于人时有精神的,还有一些其他感知能力的变化。从形式来讲,可能有些人会比较注重衣服,但是我比较注重这个人的本身。
一个盒子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媒介,但是盒子的形状并不是我所要追求的。我们再做任何构建任何作品的时候,其实就像是在做一个人一样,有五官有身高有四肢,他就能够像一个人。但是这个人有没有性格或者说精神是另外一回事,这才是我们建筑师真正要思考的东西
马晓威作品集 住在天堂
搜狐家居设计师网:我觉得您在中国设计师队伍里面算是一个比较个性的设计师,因为在中国人们崇尚的往往是集体这个概念,是什么灵您对个性和个体如此着迷呢?
马晓威:我觉得我在国外的这一段经历对我的影响特别大。这也是中西方文化多的差别,当然我所强调的个体并不是个人主义。拿什么是自由来说,个人主义的自由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个体主义的自由是我可以不做我不想做的事情。个体在尊重的概念之下,认可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首先要尊重公共。
当然在做设计的时候公共是永远满足不了的,我认为设计的入手点只能是从个体来入手。比如我给你设计一个空间,就像这样是一个公共空间,如果我是一个群体概念出现的话,那我考虑是谁,一个是你,一个是我。如果将来很多人在这个空间里面要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两个人感觉到空间好,或者有意思,有兴趣,能激发很多东西。
搜狐家居设计师网:那么在您做作品的时候是如何界定这个个体的?
马晓威:做项目分成几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从商业上考虑的。我认为这是一个策略,这个项目的它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包括很多东西,比如包括商业的形态,盈利模式,管理模式,这都是属于商业模式里面的一个范畴一部分。我们一定要知道怎么回事?然后我们试图把这个东西转化成一种生活方式,把一个建筑形式和这样一个生活方式包在一起,这是一个群体概念。假设我做一个人你的家,我要做的东西首先我要了解你,然后我认为你的现有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我也会问你的理想生活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因为在过去你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现在生活方式是什么样,将来希望生活方式是什么样,我们要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经有的历史和现在正在生活的一种方式和将来可能生活的一种方式,这是不一样的。我能不能设计一个盒子,这个盒子能把你这种生活方式包进去。 其实做建筑这个盒子本身对我来说永远不是最重要的,我要设计这个盒子和这个人的关系,或者一群人的关系。
搜狐家居设计师网: 在一个集体主义社会推广个体理念的盒子是否会存在困难?
马晓威:其实刚才所提到的法庭的项目其实就是一个与传统法庭有着很大区别的项目,传统的法院都是权利机构的象征,高高在上且看上去十分庄严。而我的设计则希望能够向仲裁机构的概念倾斜,把巨大的方块放在小小的基座上面,让方块的两边与基座形成天平。每一个走入法院之前,都需要先往下行走,消除了压迫感,这个其实是建筑好玩的地方。 我觉得现在的中国对接受新的建筑理念还是非常好的,当然也因为奥运时期,一大批像鸟巢、水立方在内的新式建筑出现,也为各种建筑理念的涌入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马晓威作品集 伊比利亚艺术商店
搜狐家居设计师网: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的观念转变还是很大的。
马晓威:首先中国人内心里面希望不同而出现的,现在中国人大量到国外地方看,而且处在一个特别变化周期,很快的变化周期,所以从人心上来说不停的在不同的东西,这是一个好事。但是我感觉更好的东西是会在这样一个过程之后而会出现的,现在基本上为不同而不同的事儿其实没有太大意义。但是这样一种动机是好的,这样一些态度我希望做出不同的事情来。但是也同时造就负面的东西,有的时候为了不同而不同,我感觉这个是没有意义的,某种角度上说是浪费。尤其现在在设计圈,在各个行业设计相关的行业里面都存在这样一个东西,不去研究它的本质,就在研究它的形式,这个现象其实是挺多的。 前两天听一个朋友说组织一群设计师到欧洲去,他们找到一些住的酒店,找的酒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酒店,但是那些设计师不喜欢。他们想住五星的酒店,所以现在问题就出来了。是不是豪华就是好?我们已经开始提了很多,包括中央政府也在推广文化的概念,他没有意识到好和不好,不是钱花的多少的问题,而是文化含量的问题。这个也是市场的要求使然,为什么是市场的要求,就是要故意做出格,我的眼球得到销售等等。但是现在中国市场也在变,因为中国人在变,老百姓欣赏水平也在变。中国很多消费者我感觉他特别能够有不同的东西出现,而真正能达到那个质量的东西还没出现。比如说礼品,但是现在也慢慢开始出现更多一点,这是好事。从整体上来说,我感觉还是处在一个很快的变化的时间,但是总体我认为这是好的。
搜狐家居设计师网:举例聊聊对您来说意义比较特殊的盒子?
马晓威:盒子的外形并不是我的追求点。我在国外做了一个伦敦的广场项目,它位于三个地铁站和两个火车站的交汇点,之前是一个很乱的地方。通过研究我发现了,熟读决定了这个广场的氛围,因为大家都要赶时间,所以这里的气场让人们无法长时间在此停留。所以一到夜晚这里变成了非常混乱的犯罪高发地。当我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就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改变这里的现状,在研究了很多东西之后,最后我的方案把这个广场做得像大盘子一样,中间凹进去一点但是不会很多。白天的时候就是一个广场,因为人需要走路很快,我们必须满足这样一个功能,到晚上这个时候,等最后一班末班车出来,这里变成一个大湖面。同样的对周边的人,可以激发住在周边人两种情绪,一种就是骄傲感,另外一种就是归属感。假设你旁边有一个地方很奇效,白天人来人往,晚上是一个大湖,如果叫你朋友,不要走不要走,晚上带你看一个事,这个事是很神奇的,慢慢变成这么大一个湖面,首先让你和这个地方发生关系,有一种骄傲感。 其实这里面没有什么盒子的形状概念,但是我反而借用了盒子的概念,不是什么东西,而是一个容器的概念。而这个容器我想可能是所有建筑师都需要考虑的一个东西,最主要的这个容器装什么,我要装的首先装一个个体的概念,而且我要找的千丝万缕的个体的容器,还有容器外面的整个的关系。这可能我做设计一个很重要的点。而每一个项目是不同的。
马晓威作品集 城市综合办公住宅小区
搜狐家居设计师网:您的建筑语言都是十分现代化的,在您眼中?
马晓威:我以前在国外上学的时候,有的人你做的东西好象不是中国的,我在想什么是中国的,难道老祖宗做的东西才是中国的吗?什么是中国,我感觉我做的东西就是中国的,就是这个时代的,这个时代不是我一个人到国外去读书,有很多中国人到国外去读书,我代表的就是中国的这个时代,这就是中国的现象。只不过现在发生的事情我们看不见,我们往回看觉得那才是,其实那不是,这才是。中国的现在文化和当下这样一种文化是不同的,不同是对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不同,才是一个有延续,有发展。这个基础是特别重要的基础,要不然的话,我们什么不用做了。我最关注的东西是现在,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 中国的东西不是把以前的东西翻出来就是中国的,中国作为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民族,中国有历史,有现代,有未来,甚至很多做得非常未来的东西别人说这是西方的,其实不是。我们需要对过去有总结,需要立足于现代,更需要看将来,来梦想将来。这才是中国。我不认为中国就是要有红灯笼,有大红,有中国结,我永远不认为这个,而且我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最低俗的一种解释。
[上一页][1][2][3][4]
相关知识
马晓威:马氏建筑“盒子”的个体价值
马晓威:从“个体”出发 将“情感”注入空间
马灿兴:林氏木业昔日的荣耀是最大的包袱
朱晓明:也许将来并吞家居的是小米
柯拉尼陶晓松:做适合企业发展的事情
伯明翰图书馆:时代和建筑肌理的改变(组图)
酷家乐黄晓煌:家居行业需要怎样的VR场景应用
直播:中国当代生活方式下的设计策略主题论坛
直击设计现场:798创意广场设计研究揭秘
安吉尔郝晓伟:全民试水 “饮”领革新